哥本哈根救氣候 亞馬遜流域各國籲保護雨林
法新社巴西瑪瑙斯26日電 譯者:中央社蔡筱穎 更新日期:2009/11/27 10:50
法國總統沙柯吉(Nicolas Sarkozy)今天抵達巴西,敦促亞馬遜河(Amazon River)流域的各國採取強硬措施來對抗全球暖化、保護雨林。
巴西總統魯拉(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在位居亞馬遜心臟地帶的瑪瑙斯(Manaus)召開一天會議。與會人士包括沙柯吉,因為法屬圭亞那(FrenchGuiana)位此區域。
連同波利維亞、哥倫比亞、厄瓜多、圭亞那、秘魯、委內瑞拉和蘇利南的高層代表,魯拉和沙柯吉希望為12月7日到18日的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擬定一份拯救亞馬遜森林的「共同立場」。
巴西氣候談判代表費蓋瑞多(Luiz Figueredo)表示,與會人士將公布聲明,除了敦促下個月的哥本哈根聯合國會議勿忽視保護地球森林,並會提出「充分和適當」的籌資機制。
然而,由於委內瑞拉總統查維斯(Hugo Chavez)與哥倫比亞總統烏力貝(Alvaro Uribe)雙雙缺席,今天這個會議的影響力蒙上一層陰影。兩國在允許美國取得哥國軍事基地管道的協議上,存有嚴重分歧。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127/19/1vs08.html
哥本哈根救氣候 中國碳排放將持續攀升
法新社北京27日電 譯者:中央社蔡函岑 更新日期:2009/11/28 00:35
中國宣稱,它的碳減排計畫是全球力抗氣候變遷的「重大貢獻」;然而未來幾年,中國龐大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只會有增無減。
美國與歐洲已提出溫室氣體減量的具體目標。然而,中國昨天公佈的減排計畫,是以國家經濟發展的比例來計算。溫室氣體被視為全球暖化的元兇。
專家指出,這表示中國身為全球數一數二的二氧化碳排放國,其排碳量仍將隨著快速擴張的經濟繼續增長,雖然增長速度將減緩。
英國環境智庫E3G執行長馬貝(Nick Mabey)表示:「我們認為,比起之前『一切照常』的態度,中國此舉不算是大改變,仍代表相當大的排放增長。」
馬貝說:「中國的實際排放量將上升50%,而不是100%。」
然而,其他學者認為,鑑於中國近年的經濟成長率高達8%-12%,其碳排放的增長幅度將會更大。
中國承諾在2020以前,將以2005年的排放量為基準,把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40%到45%。基本上,這項承諾等於是要提升能源效率。
隨著國內電力需求不斷飆漲,中國將仰賴煤炭解決70%的能源需求,而煤炭正是大量排碳的元兇。
中國先前曾提出提升能源效率、使用再生與低碳燃料等計畫。專家認為,減排的新計畫只不過是前述承諾的延伸而已。
中國堅持,身為開發中國家的地位能豁免減排義務,因為其當務之急是要消滅貧窮,讓國內13億人口皆得以溫飽。
政治考量也讓中國政府不願做出更大幅度承諾。中國氣候變遷首席談判代表解振華昨天強調:「中國的『首要任務』是經濟成長。」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128/19/1vtqb.html
2009年11月27日 星期五
亞馬遜流域 各國籲保護雨林
七星潭地質特殊 有環評必要
七星潭風景區內財團申請設置渡假村多年,是否應讓實施環境影響評估引起不同的聲音,但事實上風景區內的地質相當敏感,確有實施環評的必要;加上業者申設的土地為國有地,如變更地目釋出或放租,很難避免圖利之嫌。
根據環保署的立場,多次強調將向花蓮縣政府進一步瞭解該案開發細節,若開發範圍牽涉野生動物保護區、山坡地、脆弱地形或海埔地等特定區位,仍需送環評會核定,才能取得開發許可。
七星潭風景區的海灘,沿著四八高地再往南延伸至「奇萊鼻」斷崖,被學術界評估為地質景觀區,一舉一動備受關切,七星潭地區地形、地質的形成,與「美崙斷層」的關係密不可分,地質學家研判屬活動層,地形也不斷在改變,形成一階階的「海階」地形,七星潭的地形曾先後因斷層擠壓被抬升六次,但 還可看到許多原生長在海底的珊瑚礁群,被視為相當珍貴的地質景觀區。
「七星潭濱海休閒渡假村」自91年11月提出申請,經營項目主要為住宿、餐飲及室內遊樂設施,賣點為美麗的海濱風光,並定位為國際六星級觀光旅館,房間數為120間,屬中型觀光飯店規模。
自由時報 記者游太郎/特稿 更新日期:2009/11/27 04:09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127/78/1vrmr.html
美中減碳目標 環保團體與智庫歡迎
美國和中國相繼提出減碳和抑制碳成長目標,為即將舉行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注入新動力,但環保團體和智庫提醒這還不夠,各國應繼續彼此施壓,達成高企圖心的協議。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全球氣候計畫主任卡斯登森(Kim Carstensen)今天對中央社記者表示,他希望見到世界領袖「在哥本哈根進行有力的協商,彼此施壓提高承諾」。尤其是中國等新興開發中大國要向美國、歐洲聯盟等已開發國家施壓。
中國政府昨天宣布,總理溫家寶將出席12月在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締約方大會,同時也宣布,到2020年時,中國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比2005年降低40%到45% 。
WWF希望中國達到甚至超過這一幅度的最高值,即「至少減45%」,卡斯登森說,最好是溫家寶在哥本哈根就能再邁這一步。
比中國早一天,美國宣布總統歐巴馬將親赴哥本哈根,承諾美國要在2020年時比2005年減少17%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位在華盛頓的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Institute)所長勒希(Jonathan Lash)在聲明中說,中美這兩個最大排放國此時宣布目標,顯示「這些國家對彼此有多重要」。
他說,「要趕上墨西哥、巴西等許多國家的承諾等級,及達到控制全球溫度的目標,中國和美國最終仍需要再推進它們的承諾」。
美國的上述目標,是今年6月已在眾議院通過的法案內容。然而,這距離大部分開發中國家的要求依然甚遠。它們要求工業化國家在2020年至少比1990年減掉40%的排放量。但根據一項普遍的估算,美國的比2005年標準減17%,換算為依據1990標準,只減4%。
但卡斯登森說,美國此時對國際宣布了減量目標,至少「有助於消除最糟的憂慮,那就是:美國什麼也不做。」
他說,美國畢竟提出了未來40年經濟朝低碳轉型的計畫,不只2020年,且有2025年、2030年、2050年的減碳承諾,「這是個重要訊息,讓新興大國看到美國是認真的。」
他說,如果歐巴馬在哥本哈根提出更有說服力的東西,也許能提供更多刺激,「例如,中國是否有可能設定出:到哪一年,碳排放量要達到高峰(開始往下走)?」
另外,氣候大會地主國丹麥對於美中兩國的新宣布表達了審慎的歡迎。
氣候與能源部長海德嘉(ConnieHedegaard)昨天發表聲明說,截止期限的迫近,促使各國行動了,這是鼓舞士氣的好消息。但她也說,「我們必須小心分析,中國新宣布偏離正常成長一定百分比的實際效果」。
由於中國的目標是減低每單位GDP的排放量,而非總排放量,因此後者取決於經濟因素,而且仍將大量成長。
對於美國,海德嘉說,2020年比1990年減4%也許不算什麼,但也許更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跟2030年的目標;「美國似乎知道,起步晚的代價,是2020年以後的減量之路更陡,即2025年比1990年減18%,2030年減32%」。
中央社記者周盈成日內瓦27日專電 更新日期:2009/11/27 22:27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127/5/1vtlq.html
全球暖化是場騙局?英爆「陰謀論」
全球暖化,打亂了人類的生活,其中在北歐的格陵蘭島,長久以來,居民靠獵殺海豹,討生活,不過,隨著氣候暖化日益嚴重,海豹數量銳減,連生計都出現了問題;
而就在全球,都在為暖化議題,擔心的這個時刻,在英國卻傳出「陰謀論」,直指所謂的「地球暖化」,其實是一場大騙局?究竟這個陰謀論,從何而來?帶您一起來了解。
冰川、雪原,北歐格陵蘭島,得天獨厚的自然風貌,卻因為全球暖化,改變了生態;長久以來,這裡的居民在資源匱乏的冰天雪地,就只能靠獵殺海豹維生,原本每年能捕獲17萬隻海豹,沒想到隨著全球暖化升溫,海豹量逐年減少,皮毛銷售劇減,連帶影響了格陵蘭人的生計。
格陵蘭島居民:「每年看下來,冰層已經沒有那麼厚了,2003年,峽灣就沒有冰層了。」
就在格陵蘭島,甚至全球人擔心暖化的同時,卻驚爆英國氣候變化研究中心,電腦遭到駭客攻擊,上千封文件外洩,其中一封郵件內容發現,竟然有科學家運用統計的把戲,矇騙全球氣溫下降的現象。
而科學家也掌握到證據,顯示全球氣溫,早在1960年起,就已經停止上升,也因此引發所謂的氣候變遷、地球暖化,是被科學家所操控的一場騙局;甚至驚爆是某些國家或國際組織,作為監控全球工業發展的藉口。
共和黨議員殷霍夫:「這些想要讓民眾恐懼,所採用的手段,就是說海面上升,世界末日了。」
儘管質疑聲浪四起,而相信全球暖化的人,也從2008年的80%,下降到,現在只剩72%,但還是有不少人對全球暖化的議題,寧可信其有。
美國民眾:「氣候暖化的確存在,北極熊也陷入困境,冰河在溶化,我們常會打破一些既定的看法,不過我相信還是得注意(暖化問題)。」
其實自然生態的激烈變化,早已牽動人們的生活,暖化議題是真?是假?事實已經擺在眼前。
TVBS 更新日期:2009/11/27 22:41 呂青倚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127/8/1vtm8.html
88水災崩塌地 在地短工復育
自由時報 記者謝銀仲/嘉義報導 更新日期:2009/11/27 04:09
提供100個工作機會
嘉義林管處轄管林班地八八水災中崩坍嚴重,加速推動崩坍地植生復育並兼顧災民生計,最近結合來吉等多個社區,提供100個就業機會,給在地民眾於崩坍林班地進行撒播植生復育工作,讓在地人重建自己的家園,保護好山、好水。
林管處在嘉縣來吉、新美、山美、茶山、達邦等村落附近林班地,不堪八八水災等豪大雨沖刷,崩塌嚴重,林務局指示林管處把崩塌林班地列為優先保全對象,儘速施行撒播植生復育工作。
順應鄒族長老建言
林管處長楊宏志日前主持阿里山鄉鄒族生態旅遊與自然保育資源共同管理會議時,鄒族長老及各村代表提建言,希望該處執行崩塌林班地撒播植生復育工作,能讓原住民共同參與,為保育家園盡心力,楊宏志認創意良好採納辦理。
因施行崩塌林班地撒播植生復育工作,須把握在雨季結束、下個雨季來臨前完成等時效,林管處結合來吉、新美、山美、茶山、達邦等社區,由林管處提供種子、草種、有機肥等物料,透過社區提供100個在地短期工作機會給鄉民,除創造就業契機,也能讓在地人重建自己家園。
將先植栽穩定土壤
林管處說,崩塌地進行人工栽植、直插或配合覆草網直播等植生復育,前提是坡面的土壤穩定,透過植生綠化,防止崩塌擴大惡化,減少土砂下移,惟經實勘評估,研判現行地況還不宜施作,現階段將先撒播台灣櫸、相思樹、山黃麻、百喜草、百慕達草等種子,俟地質穩定再種樹。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127/78/1vriw.html
2009年11月26日 星期四
搶救全球暖化 核電鹹魚翻身
隨著全球暖化危機議題發燒,世界能源工業正發生巨大變化。長久以來被譏為環保殺手的核能發電終於洗刷惡名,甚至被視為對抗地球氣候變化的最佳武器,即便是昔日反核不遺餘力的環保人士,如今態度也一百八十度轉變。
從中國至巴西,全球計有五十三座核能發電廠正興建,足足是五年前興建總數兩倍。
波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印尼等國,正在籌建首座核能反應器。過去堅持再也不建核電廠的瑞典、義大利與比利時,也已經改弦易轍。
排碳第一 反核先鋒大轉彎
《華盛頓郵報》廿四日指出,儘管美國已有十三年未再興建新的核電廠,但在節能減碳的國際潮流和壓力下,美國政府對低碳排放的核能發電,立場已明顯不同。
為讓因應氣候變化的相關法案通過國會立法,歐巴馬政府計畫提供聯邦稅賦優惠和融資擔保等誘因,鼓勵企業投入興建核電廠,盼能藉此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國際環保團體向來堅決反核,但如今已有部分人士立場鬆動,甚至轉向支持核能發電,「綠色和平」組織」前任高階幹部丁戴爾(Stephen Tindale)便是其一。
英國自一九八六年烏克蘭的轍諾堡核能電廠發生災變後,一直禁止興建新的核電廠。不過,最近倫敦當局計畫興建十座新的核電廠以對抗氣候變化,原本是反核急先鋒的丁戴爾卻表示支持。
丁戴爾說:「核廢料或氣候變化,我們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氣候變化是更嚴重的威脅,而核能發電將是解決的方法之一。」他的論點得到許多環保人士呼應。
代價高昂 高爾仍投反對票
國際環保運動標竿人物、美國前副總統高爾,仍對核能抱持懷疑立場,但關鍵不在環境汙染。
高爾說:「核廢料和核能安全問題都可獲得解決,但核電廠造價昂貴且有核擴散的風險,我並非反核人士,只是以這一代的核反應器來看,其建造成本實在高得嚇人。」
目前在法國和芬蘭興建的兩座新世代核電廠,皆超出預算達數十億美元,且施工進度嚴重落後,令人不免懷疑,若無政府的長期金援,這些核電廠恐難以為繼。
安全提升 各國廣建新電廠
全球核電廠風潮再起,另一主因應是核能科技進步及安全提升。世界核能發電協會(WANO)指出,自上世紀一九八○年代迄今,全球四百卅六座核電廠的工業事故發生率已大幅降低八○%。
其實,世界各國也都極力開發風力、太陽能或潔淨煤等新能源,只不過以目前的技術水平,大規模商業發電仍是遙不可及。面對日益迫切的全球暖化危機,核能發電恐怕是一個無法排除的選項。
中國時報 黃文正/綜合報導 更新日期:2009/11/26 02:29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126/4/1voos.html
氣候變遷 高山冰河竟消失
全球暖化,溫室效應,不只加速南北兩極的冰層融解,也讓世界各地的高山冰河,陷入消失的危機,帶您到南美洲的玻利維亞,看看氣候變遷,對5000多公尺高的雪山,造成了什麼樣的劇烈衝擊。
幾千年來,白雪皚皚的高峰,始終被玻利維亞人視為神聖不可侵犯,令人歎為觀止的雪山,不但是地球上罕見的美景,也提供了一項重要資源、水,然而,隨著氣候變遷加劇,這一切都已經成為過去式。
跟隨學者的腳步,我們來到海拔將近5300公尺的玻利維亞最高冰河、恰卡塔雅,才不過10年前,這裡是全球最高的滑雪場,?#x8493;竣捔在眼前的,卻是這副乾枯景象。
學者估計,從1940年以來,冰河體積縮減了90%,冰河消失無蹤,不只代表氣候變遷的嚴重性,也對當地居民的生活,帶來直接衝擊,現年70歲,務農維生的賈西亞,眼睜睜看著穀物收成量,減少到以前的一半,她很擔心再過不久,這片土地會變成一片荒原。
日子不好過,當地男性大部分都搬到城市裡找工作,留下婦女和兒童,守著祖傳農地,但如果世界各國不盡快行動,減少碳排放,恐怕總有一天,他們也得放棄家園。
民視新聞李漢威綜合報導 更新日期:2009/11/26 07:01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125/11/1vntu.html
造林政策失當 反加速國土流失
繼上月初揭發花蓮瑞穗林道假造林真伐木問題後,昨天(25日)地球公民協會、荒野保護協會、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與綠黨等團體再度召開記者會,公佈苗栗縣造橋鄉、通霄鎮等地造林區的伐木情形。
為造林根除「樹頭」
地球公民協會根據林務局公布去年申請獎勵造林成功的地目、地號等資料,挑選三塊登記面積較大的前往調查,並在記者會中公佈調查影片。
影片中,只見通霄鎮山坡地上遍佈樹頭殘幹。地球公民協會研究員楊俊朗說,這是他們第一次發現農民放火燒樹頭的情形,因為新植的樹苗適應能力抵不過原生樹與雜草,地主們於是放火燒樹頭、灌除草劑,為了只讓小苗存活,才能向林務局領造林獎金。
楊俊朗說,這樣的造林方式根本無法增加森林面積,被砍的樹根最後爛掉,山坡地在大雨來時一定會崩塌。
另外,調查人員也發現,伐木區上,原生的相思母樹早已播種在地,天然生長的相思小苗相當多,根本沒有必要由人工再去種植新茄冬苗;甚至,從去年被砍掉的相思樹頭中重新萌檗的新苗,都長得比新植的茄冬小苗健康。
減碳非靠造林
綠黨發言人潘翰聲引用台灣生態學者陳玉峰教授的研究結果來呼應影片中「土地公比人會種樹」的現象。陳玉峰教授曾指出,台灣生物多樣性高,每塊土地上都有成千上萬的種籽,只要人類不要過度干預,大自然就會自己把樹種好,而且是種「多樣」的樹種。
潘翰聲說,舊時代為了賺錢,才會種植經濟價值高的單一樹種,現在全世界推廣的永續環境是多元化樹種的森林,這是人類種不出來的,必須讓環境自己去恢復。政府應把造林獎金移做保育,補助不砍樹的農民及地主。
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李根政說,馬政府雖然不斷推「減碳」,但其實造林政策無法達減碳目標,因為小樹苗長大少說1、20年,台灣的熱帶林減碳能力不過約1公頃1年20噸。
然而一個開發案所增加的碳排即為上千萬噸,需要50~100萬公頃的森林才抵得上一個開發案所排放之二氧化碳,因此「減碳靠造林」只是欺騙人民的口號。
禍害子孫的造林政策
李根政表示,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規範的「造林與再造林方法學」,必須證明土地在造林開始前50年處於無林狀態,而且必需舉證最少四次50年間的植被情形,以避免土地上外來植物入侵或者自然新升情形被阻斷。
然而,無論是從1996~2004年的「全民造林」運動,或是去年開始的「獎勵輔導造林辦法」,林務局都沒有造林地的相關歷史資料。李根政說,台灣的造林方法嚴重背離聯合國規定,實在貽笑國際。
根據了解,今年1月在立委田秋堇安排下,地球公民協會與林務局多次溝通,希望修正政策。但林務局不但未採納相關建議,還變本加厲把計畫獎勵輔導造林面積從去年的560公頃一口氣加碼到700公頃。
立委田秋堇嚴厲表示,為了停止錯誤政策,在與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協調後,已將編列的明年度1億8000萬造林預算全數凍結。她要求林務局立即修正「趕盡殺絕、禍害子孫」的政策,確保「砍大樹、種小苗」之狀況不會再發生。
林務局應公佈申請合格案件
記者會後,經田秋堇、李根政與林務局長顏仁德在立法院進行協商,在地球公民協會以影片指正後,顏仁德做出讓步,承諾不任意砍伐原生森林,未來將土地進行規劃,評估是否能夠執行造林。
目前申請造林的案件有400多件,有200多件是經過檢查合格;林務局只負責規劃評估,執行政策是交由各縣市政府。
地球公民協會指出合格的案件應向大眾公佈,對於造林前原本用途做出對照圖,讓民眾監督。林務局承諾,將在網路上公布合格的230件申請資料與該地造林前之用途,並監控執行單位、加入專家意見。
發表時間: 週四, 2009-11-26 16:45 提交人: 鄭立欣
http://e-info.org.tw/node/49589
2009年11月25日 星期三
環境污染指標生物:多毛類
異形來了!環境污染指標生物:多毛類
還記得卡通「怪獸電力公司」中,半夜跑出來驚嚇小朋友的各種怪獸嗎?還有「星際戰警」裡,吃掉半截地下鐵車箱的巨型蛇狀怪物嗎?也應該還沒有忘記「異形」系列電影裡的駭人噁心外星生物嗎?如果告訴你這些生物其實就存在你我生活的周遭,我想很多人一定會直呼不可能!
電影以及動畫公司的工作人員在描繪這些奇形異狀的怪異神獸、外星生物時,其實多多少少都會參考一些冷門的無脊椎生物圖鑑。
尤其是蠕蟲狀、具鐮刀口器或成排多毛及附肢的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這些偏僻冷門的小型生物因為體型小,無法直接用肉眼觀察,甚至種類及外型相似。顯微鏡下分類的等級上,可能要依據其觸手上的突起、芽孢數目甚至口器形狀、咽喉來作判別。這些林林總總的細項對於職業級的科學研究人員來說就已經夠頭痛了,更別說一般社會大眾能夠分辨,觀察、甚至引發興趣。
五、六年級生在鄉下最常有的童年回憶,莫過於在田間的渠道或是大排水溝旁,悠閒的釣魚。想當然耳,田裡最常見且最容易捕捉的蚯蚓,水溝裡的青蟲、紅蟲,都是我們小孩免費且最直接的釣餌。長大以後才知道這些條狀的小蟲就是所謂的「環節動物」。
如果我們將大隻一點的蚯蚓拿在手上,可以清楚看見身體上明顯的分節,放在地上也會發現牠的行動正是利用身體的環節來向前推進。全身光滑,在顯微境下仍可發現微細的短剛毛,這是屬於環節動物中的貧毛類。
青蟲及紅蟲學名為顫蚓、水絲蚓等,常見於河川中下游河段有機物質含量較高的泥灘地。有趣的是這類貧毛類常把頭埋在泥巴下方吃有機碎屑,而尾巴則在水中拼命的擺動以增加氧氣的吸收。因此即便在高污染、低溶氧的河底也能生存,也因為尾巴的擺動行為被稱為顫蚓。這些貧毛類除了是水中魚類的主要食物來源外,在30年前的台灣農村,更常作為魚類養殖的餌料。
對於喜歡海釣的釣客而言,海蟲是最好的釣餌。這種體型較大,在各大釣具店皆可購買到的蠕蟲狀生物:沙蠶,則是屬於環節動物裡的多毛類。多毛類生物大多生活於海域的軟底質中,無論是深海、淺海、河口、紅樹林和珊瑚礁,都能發現牠們的蹤跡。
由於多毛類在外觀上比貧毛類多了些附件裝備,例如兇狠尖刺的口器、可以翻出口部射出的咽喉、具長短觸鬚狀的攝食器官,甚至裝載在兩側的成對疣足運動器官;這些附件,都足以成為電影及動畫公司創作時的參考對象。
此外,多毛類不但擁有宛如絢爛霓虹燈的體色,更具有千變萬化的外型。例如外型彷彿是掛滿裝飾品聖誕樹的「旋鰓蟲」;呈白色管狀、密佈叢生的「華美盤管蟲」等等。
這些生物在傳統生態學的碎屑生物鏈概念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以紅樹林為例,當環境中的動植物因死亡被分解成碎屑或是有機顆粒時,第一層的初級消費者便是由這些所謂的小型食碎屑無脊椎動物來擔任。
而後生活在這些樹林中的次級消費者如招潮蟹、魚類、兩棲類,甚至更高階消費者的鳥類,再來捕食這些食碎屑動物。能量藉由生物鏈而層層向上傳遞,直到最後頂級消費者死亡分解成碎屑,如此循環不停。
記得每次台北市長選舉,藍綠兩黨總會將淡水河流域的整治與環境復育作為主力政見,甚至有候選人高喊要將淡水河沿岸變成親水公園。但是淡水河的髒亂與污臭是不爭的事實,環境復育與河川整治的難度也相對提高很多。
某候選人說:我們要讓台北市民能夠全家在淡水河中戲水抓魚,當然這是最終理想。這樣的夢想相當遙遠,完全無法在短期之內完成;不過我們能夠設定一些指標項目或是生物,來評估環境復育的程度與優劣。
以實際面來說,要評估環境復育的程度,環境水質的監測是第一步,例如溶氧、酸鹼值、大腸桿菌等;這也是各縣市環保局唯一會使用的測量方式。
若以淡水河來檢測,真實數據恐怕幾乎通通不合格!除此之外,我們還可利用一些多毛類生物作為指標,如小頭蟲科、海稚蟲科等,除了對於污染水體的耐受度高,還能忍受低溶氧環境。
貧毛類的顫蚓科甚至能夠過濾河水中的重金屬,這類指標生物皆具備特殊生理機制,來面對並適應環境的污染及改變。
轉自:http://e-info.org.tw/node/49527
異形確實存在地球!有一種專棲於水中底質的多毛類,以尖刺、觸鬚等千變萬化的造型,成為電影或動畫的靈感來源。這些樣貌駭人的生物,還有一項特異功能:成為水質污染指標!
行政院環保署曾於1992年提出「台灣河川底棲生物手冊」,並以底棲生物相作為水質污染指標,分未(稍)受污染、輕度污染、中度污染及嚴重污染四級。
由於污染物質在生物體的累積具有時間性,即便廢水污染源曾短暫消失或是減緩時,仍忠實的紀錄累積在生物體內。其中的貧毛類(顫蚓類)、多毛類(小頭蟲科)都名列於嚴重污染水域的生物指標。
只是實際應用底棲生物作為環境污染偵測指標的環保單位趨近於零;大多數是由學術單位分析使用。
例如台南市原台鹼安順廠舊廠址之海水貯水池之底質多氯戴奧辛/呋喃平均濃度,為目前已知全世界戴奧辛污染最嚴重的區域。2003年行政院環保署針對附近地區之居民進行體內檢測,並驗出高濃度之戴奧辛。
2004年成功大學也檢驗出其中的蝦、蟹、魚、鳥類體內含大量戴奧辛。2005年更進一步分析其中底質內的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發現多毛類生物亦內含高單位的戴奧辛。
這一連串的分析更加驗證戴奧辛可能經由最底層的碎屑食物鏈,逐漸累積在高營養階層的捕食者及人類體內。
多毛類生物也常被使用為海洋環境的長期污染評估及偵測的指標。例如海上箱網養殖。近三十年來,由於過度捕撈以及人類對於海洋漁產的需求大增,歐美各國便於海上設立箱網,飼養超量的魚類來供應漁獲。
但是過量餵飼的殘餌以及飼養生物的排泄物長期累積在箱網正下方,造成了水質污染、水體混濁,甚至導致過多有機物質堆積於底質,並產生缺氧狀態。
由於多毛類中的小頭蟲科(Capitellidae sp.)及絲鰓蟲科(Cirratulidae sp.)耐污性高、適應力強。能夠在短時間內淘汰其他生物體,並且在箱網下的底質大量繁生;此類生物也常被稱為「機會物種」(opportunistic species)。
目前於澎湖馬公本島鄰近海域的箱網養殖具有悠久的歷史,相關漁政管理單位卻鮮少針對該養殖海域及底質進行調查。
經由2007年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陳昭倫教授與台大海洋所博士班學生黃元照的研究結果顯示,長期的水質污染已進而影響到其底質的有機質堆積,造成箱網養殖區下方大量出現高耐污性多毛類,甚至也影響到臨近珊瑚礁區的底棲生物群聚組成。
解決此一污染的方式,不外乎縮小養殖海域面積、實行海域分區養殖,抑或減少養殖生物數量。但是實際操作面上仍須考量漁政單位及漁民現實經濟,環境的改善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電影、動畫中造型多變的外星怪獸,雖因長相恐怖、嚇人、為非作歹,最後要不被直接消滅,要不短暫消失為下一集影片預作伏筆,但無論如何,自始至終都是引人注目的焦點。
然而,確實生活在我們周遭環境的這些環節動物,儘管其貌不揚,或是奇形異狀、青面獠牙,也因為嬌小的體型不易觀察,在台灣並沒有太多專門的科學研究學者對此著墨心力,相對其他國家,更缺乏本土的科學文獻及研究紀錄,更重要的是缺乏媒體關注,讓這類生物在社會大眾眼裡失寵。
在台灣的物種保育及生態研究世界裡,社會大眾和多數學生都會將保育焦點放在體型較大或具有獨特性的物種上,尤其大型哺乳類。
此外,台灣是一個擁有豐富多樣化棲地的島嶼國家,由於社會大眾容易接觸及親近這些高山、丘陵、平原等陸域環境,大家也因此對於陸域生態較為熟悉。
但是偏屬冷門的海洋生態保育,除了每年各地方大舉觀光旗幟而舉辦的海洋漁業文化季、海鮮節等之外,大多數的台灣人民的海洋概念仍然一知半解。
其實,海洋的世界裡,除了教科書中的大洋、深海、珊瑚礁生態系之外,都會區裡每到假日都人山人海的海陸交會地帶:紅樹林、河口、沙泥灘潮間帶等區域都包含在其中,也都值得我們用另一種心情跟角度去看待。
因為這些感覺有點髒、有點臭的河口泥灘棲地,為我們吸納我們所排放的污染廢水,甚至幫我們過濾了這一切的髒與臭。而這些生活在爛泥中,長相可能不討人喜歡的小型無脊椎動物也默默的生活於此並紀錄這一切。
也許今天是第一次了解這些生物,也請別忘記,台灣擁有的多樣化生物都有其獨特與重要性,生態系統的功能維繫並沒有明星,也沒有主角或是配角,所有的生物在台灣這個舞台上,都是幕前也是幕後最重要、也不可缺少的那一個唯一。
作者:黃元照(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珊瑚礁演化生態遺傳實驗室;台大海洋研究所漁業及海洋生物組博士資格候選人)
轉自:http://e-info.org.tw/node/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