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3日 星期三

開發中大國集團崛起 將主導未來氣候協商

暖化00002154.JPG

聯合國氣候變遷問題小組負責人今天說,由中國、印度、巴西與南非組成的集團,在哥本哈根氣候會談崛起為重要力量,可望主導未來的氣候協商。

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上週結束,最終在美國與開發中大國協商下,簽訂無法律約束力的政治協定。這些開發中大國為中國、印度、巴西與南非,組成稱為BASIC的集團。

明年氣候變遷會議將在墨西哥舉行,各國希望能在這次會議達成具法律約束力的協定。

「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主席帕卓里(Rajendra Pachauri)在新德里說:「巴西、南非、印度與中國集團的崛起,是政治因上非常重要的發展。」

他指出,「無論墨西哥會議屆時締結何種協定,無庸置疑的,都必須與BASIC集團打交道。」

路透新德里23日電 中央社(翻譯)更新日期:2009/12/23 23:43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223/16/1xixd.html



善待與珍惜地球任何的資源。.jpg 

參與氣候會議 學者:台灣缺嚴格減碳期程 不利參與會議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3位代表日前遠赴丹麥,參與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大會。他們返台後召開記者會表示,台灣雖然屬於工業國家,但制訂的減碳目標與期程卻不夠嚴格,二氧化碳與大排放量的中國、印度一樣,和其他工業國家差距太大,未來如果想參與氣候會議,恐怕各國的支持度很低。

3位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前後任會長以非政府組織(NGO)代表身分,參與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台灣環保聯盟學術委員徐光蓉表示,雖然會議最後通過「哥本哈根協議」,但各國的減碳目標都是自己訂定,不具約束力。

她指出,台灣雖然被歸為已開發的工業國家,但制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量目標,和其他工業國家差距實在太大,缺乏嚴格的減量期程,未來台灣想要參與氣候會議,恐怕爭取不到各國的支持。

徐光蓉說:『(原音)我們基本上是沒有作為,所以我們要去參加人家(氣候變遷會議),人家為什麼要接受我們?沒有可以協助人家的部分。所以假如我們要去參加,要希望大家比較容易的接納我們,第一個可能就是我們變成那種工業國家的目標。目前我們的層次是最低的,就是沒有在做任何事情的,像最近被大家批評很多的中國、印度。』

徐光蓉認為,政府應先釐清台灣到底屬於工業國家或大排放的開發中國家層級,接下來再制訂嚴格的減量目標與期程,並擬訂相關減碳配套措施。徐光蓉強調,台灣必須做更多有關降低溫室氣體與二氧化碳排放的積極作為,各國才會真正幫助台灣實際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

中廣 更新日期:2009/12/24 18:08 張嘉芳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224/58/1xkt8.html



2009年12月22日 星期二

哥本哈根大會以無約束力協議收場

哥本哈根大會以無約束力協議收場.JPG

歷時兩年的聯合國應對氣候變化談判,在爭吵激烈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通過了一項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協議。這項軟弱的協議令國際社會感到失望,參加大會的194個國家沒有就2012年後的全球減排行動、資金技術支持等方面達成共識。

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延期一天結束,在當地時間19日下午,疲憊不堪的各國領導人、談判團代表通過了「哥本哈根協議」(Copenhagen Accord),UNFCCC(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官方表示,這是「獲得大多數國家支持的協議」。

協議作出保持全球平均溫度較前工業化時代的升幅不超過2攝氏度的政治承諾,並考慮將長期目標設立為1.5攝氏度以內。同時,協議規定發達國家在2010年和2012年間共提供300億美元用於支持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並為此計劃建立「哥本哈根綠色氣候基金」;在長期資金方面則規定發達國家在2020年之前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

在記者看到的來自談判現場的協議文本上,一個表格列明了2010年~2012年主要發達國家的出資金額:歐盟出資106億美元,日本出資110億美元,美國僅36億美元。

不過協議仍未明確這些資金的來源,此前發展中國家和 NGO 擔心這些資金主要來源於私人領域,尤其是碳交易市場,而非發展中國家要求的發達國家政府財政。

另外,對於何時達到全球排放的峰值,協議也未寫明,只提到「越快越好」。而 2007 年 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則呼籲全球需要在 2017 年排放達到峰值。

最為關鍵的是,哥本哈根協議沒有確定各國的減排目標。在協議文本的最後,僅列出了部分發達國家此前已作出的減排承諾,和11個發展中國家的自主減排承諾。

而哥本哈根會議最主要任務之一,便是確定發達國家在《京都議定書》的第二承諾期,即2012年~2020年的減排目標,並且是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目標。


財金日報 2009/12/22
http://www.businesstimes.com.hk/a-20091222-49778/world122226


2009年12月21日 星期一

環署:碳交易國際趨勢 結盟小島國抗暖化

暖化402x268.jpg

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剛結束,環保署今天表示,未來將努力與小島國家在減碳工作上合作。環保署並指出,碳權交易是全球市場重要趨勢,盼溫減法儘速通過,協助國內企業及早轉型。

環保署溫減辦公室執行秘書蕭慧娟受訪表示,台灣也是島國,未來不排除與南太平洋與加勒比海的小島國家結盟,共同研商抗暖化對策。

空保處副處長簡慧貞說,國際合作基金會這次也派員參加哥本哈根會議,基金會表示將與外交部研議,未來在制定援外計畫時,會優先考慮在減碳方向的合作。

針對近日環團與媒體批判碳交易將無助於減碳,環保署傍晚發布新聞稿表示,全球碳權交易是市場發展趨勢,企業應儘早將碳權管理納入經營策略,不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更可獲取未來可交易的碳權。

環保署表示,國際管制溫室氣體排放趨勢將愈趨嚴格,盼儘速通過溫室氣體減量法,未來執法時將採漸進方式,並考量產業在國際上競爭力需求,可幫助國內產業及早因應。

中央社記者劉光瑩台北21日電 更新日期:2009/12/21 20:52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221/5/1xdcv.html



暖化00002167.JPG

環團:氣候會議延長賽 盼速通過能源稅法

哥本哈根會議協定令許多人失望,但環保團體認為,島國聯盟回國各自戰鬥,「人民與企業的延長賽才正要開始」,也呼籲立法院儘速通過能源稅法,並將「碳交易」選項趕出溫減法。

台灣綠黨與全球綠人台灣之友會今天召開記者會,宣告綠黨取得2010年第2屆亞太綠人網絡(AsiaPacific Greens Network,簡稱APGN)大會主辦權,將請到澳洲國會議員,同時也是澳洲綠黨主席布朗(BobBrown)、與印度籍生態女性主義運動者希瓦(VandanaShiva )來台發表專題演講。

綠黨發言人潘翰聲表示,會議將從4月30日起在台北市天母農訓中心一連舉行3天,預計將有約150名來自亞洲太平洋地區各國的環團與綠黨代表出席,台灣預計有約250人參加,與會人數可望達400人。

潘翰聲說,哥本哈根會議最後作出沒有法律強制力的協定,讓第三世界國家、小島國家雖然大失所望仍含淚簽名,「這樣談判才能繼續下去」;他說人民與企業的延長賽正要開始,期待明年第16次締約國大會上能通過具法律約束力的條文。

潘翰聲說,環團希望總統馬英九能兌現政見,儘速通過能源稅法,減碳才能立竿見影;也呼籲環保署剔除溫室氣體減量法中「碳交易」的選項,環團定將全力支持立法。

全球綠人台灣之友會常務理事彭渰雯說,她2005年在京都舉行的第1屆亞太綠人大會時,是以「台灣代表」的名義出席,認為參與大會能拓展台灣的國際空間,也期盼與中國綠黨代表交流。

負責規劃會議場地的精粹公司副總裁唐敏說,將儘量以「綠色會議」進行規劃,包括餐飲服務將堅持在地、有機農產品,避免選用「食物里程」高的進口食物;另外也將禁用免洗餐具,鼓勵與會者使用大眾運輸工具,達到綠色的理想。


中央社記者劉光瑩台北21日電 更新日期:2009/12/21 12:29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221/5/1xc7g.html




2009年12月17日 星期四

臭氧層保護公約《蒙特婁議定書》:第一個全球批准的環保協議

臭氧層保護公約《蒙特婁議定書》:第一個全球批准的環保協議.jpg

9月中旬東帝汶批准管制臭氧層破壞物質的《蒙特婁議定書》,為世界上第196個、也是最後一個簽署該公約的聯合國會員國。此舉並為國際環保公約寫下新的里程碑,讓《蒙特婁議定書》成為第一個獲得全球一致批准的國際環保協議。

1989年1月1日,「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Vienna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Ozone Layer)生效,其後幾經修訂而成現行的《蒙特婁議定書》。該議定書受到國際上廣泛的採納與執行,被譽為國際合作的特殊典範。

《蒙特婁議定書》的建立,是為了淘汰使用破壞平流層的污染物質,以使地球能夠屏障來自太陽的破壞性紫外線;由於臭氧層破壞物質也是潛在的溫室氣體,此議定書的執行也有助於對抗全球暖化。

全球性監測資料證實,大氣中關鍵的臭氧層破壞物質正在逐漸減少。科學家相信這是《蒙特婁議定書》逐步淘汰使用此類物質的政策使然,若持續下去,在2050至2075年期間,臭氧層將可回覆到1980年代以前的水準。

東帝汶是世界上成立最晚的國家,該國總理古斯芒(Xanana Gusmão)批准該議定書時表示:「東帝汶很高興能加入世界各國的陣營,一起遏止臭氧層破壞並協助其修復。」


按:《京都議定書》的管制氣體範圍: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全氟化碳及六氟化硫。不包括臭氧。
可參考百科介紹:哥本哈根氣候變遷高峰會議

台灣環境資訊中心 2009-12-17
http://e-info.org.tw/node/50298


2009年12月13日 星期日

談判草案倡延續京都議定書 開發中國家歡迎

談判草案倡延續京都議定書 開發中國家歡迎.png

一份昨天出爐的聯合國氣候談判草案延續了京都議定書只要求已開發國家明確減量的機制,今天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上,開發中國家顯得比已開發國家歡迎這份草案。

進入第六天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15次締約方會議今天討論雙軌進程之一的主席版草案。這份草案是由馬爾他籍的「長期合作特設工作組(AWG-LCA)」主席庫塔賈爾(Michael Zammit Cutajar)於昨天提出,將幾個月前還有200多頁的案文精簡到只剩七頁。

中國和美國都只簡短發言表示要趕快再把重心擺在非正式磋商,對實質著墨不多。歐洲聯盟則直截表達了多項不滿。

草案指全球平均溫度的升高應控制在攝氏1.5度至2度之間,但歐盟輪值主席國瑞典的代表指出,「草案對於我們如何能停留在2度以內,充滿了不確定」。

他說,草案要求已開發國家明確減排溫室氣體,但針對開發中國家卻只勾畫了寬鬆的框架,「這將導向一個只涵蓋不到全球排放量三分之一的局部協議」。

瑞典代表並說,草案沒有講出要如何形成並執行全球性的具法律拘束力協議,「這是不可接受的」;「一個僅僅基於京都議定書的新拘束性協議,不是歐盟的選項」。

相對地,「77國集團加中國(G77 and China)」由巴西代表發言,則表示對這個130多個開發中國家組成的集團,「最重要的事,就是延續京都議定書」。

巴西代表說,這份草案,對於在接下來的有限時間內達成協議,能發揮重要的引導作用。

印度代表也緊接著附和,他還拿出一個小木盒,是他1997年出席締結京都議定書那次UNFCCC大會的紀念品,強調「京都議定書是最重要的(氣候)條約」。

日本代表顯然沒被這個小動作打動,明白指出「單純延長京都議定書,是我們不可接受的」。在他之前,澳洲代表也說,在減量上,「我們需要所有國家的努力,一切作為都必須數量化、清楚明確」。

京都議定書具體規定已開發國家的個別減量義務,第一階段承諾期由2008年到2012年。這次哥本哈根會議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制定2013年起的減量計畫。

但開發中國家希望在京都架構下進入第二階段,一樣只具體約束已開發國家;已開發國家則希望模糊化這兩類國家之間的義務區別,尤其對準中國、印度等新興大國。

昨天出爐的草案要求已開發國家以採行具有法律拘束力的承諾,在2020年時總體比1990年時減量25%至45%(含數個選項並列)。

案文草案是談判進行中的階段性文件,做為下一步協商的基礎。本週的談判主要由資深官員進行,下週則依序進入部長級跟領袖會議。對於全球氣候新協議,目前一般的預測是18日大會閉幕時最多能達成政治協議,在明年才能完成法律協議。


中央社 2009.12.13
http://www.cna.com.tw/ShowNews/Detail.aspx?pNewsID=200912130002


2009年12月9日 星期三

百年一見 南極巨大冰山漂向澳洲

一座幾乎比香港大一倍的巨大冰山,被發現正在漂往澳洲。.jpg
 一座幾乎比香港大一倍的巨大冰山,被發現正在漂往澳洲。


 一座幾乎比香港大一倍的巨大冰山,被發現正在漂往澳洲。科學家今天表示,這是百年一見的現象。

澳洲冰川學家楊恩(Neal Young)以衛星圖像指出這座冰山的位置。它長約19公里,目前位置約在澳州南方1700公里處。

他表示,19世紀快速帆船往返英國和澳州之間的貿易航線之後,他不知道有如此巨大的冰山在這個區域發現的例子。

澳洲南極事務局(Australian AntarcticDivision)和南極氣候暨生態系統合作研究中心(Antarctic Climate and Ecosystems CooperativeResearch Centre)科學家楊恩告訴「法新社」(AFP):「我不記得有人說見到過,已經好多年沒見到了。」

楊恩表示,這座冰山面積約140平方公里。香港島的面積約80平方公里。

這位冰川學家表示,這座冰山約10年前由南極冰層分裂出來,原本在南極大陸附近緩慢漂流,後來才不尋常地往北漂移。

他表示,這座「非常非常巨大」的冰山原本體積約400平方公里,但之後分裂成兩塊。

先前在更東邊的海面上發現兩座大型冰山,位置在澳州麥夸利島(Macquarie Island)外海,還有數百座較小的冰山在漂往紐西蘭。

楊恩說,這些冰山頗不尋常,但如果海洋溫度因為地球暖化而上升,就會更常見到。


法新社雪梨9日電 譯者:中央社蘇莉婷 2009/12/9 下午 10:31:00
http://www.cna.com.tw/ReadNews/FirstNews_Read.aspx?magNo=4&magNum=14033&pageNo=1


2000至2009年 史上最熱10年

全球暖化1850年就發生 1970年開始加速2.jpg

就在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開幕第二天,世界氣象組織(WMO)八日發表報告指出,二○○○至二○○九年非常可能成為自一八五○年有紀錄以來最炎熱的十年,而二○○九年也可能成為紀錄上溫度第五高年份。


09年可能是紀錄史上第五高年份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亞羅說,除了美國和加拿大的溫度低於平均值外,對於部分區域,如非洲或中亞部分國家而言,今年可能成為最炎熱的一年。就全球而言,二○○九年則可能成為紀錄上溫度第五高的年份。

世界氣象組織的資料指出,二○○○至二○○九年均溫比一九六一到一九九○年的攝氏十四度高出攝氏○.四四度。此外,根據英國氣象單位的資料,過去六十年,每十年均溫都熱過前十年,而且若自一九七○年代中期開始起算,每十年均溫都比前十年升高超過攝氏○.一五度。

若二○○九年果真成為歷來溫度第五高的年份,屆時將擠掉原本位居第五名的二○○三年。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紀錄顯示,自從一八五○年調查以來,另外前四名最熱的年份依序分別為二○○五年、一九九八年、二○○七年與二○○六年。


未來40年 氣候難民恐高達10億人

另外,國際移民組織也在日內瓦發表報告,警告氣候變遷在未來四十年內最多將造成十億人流離失所。報告說,未來可能因為環境和氣候壓力造成人民逃難的氣候「熱點」,包括阿富汗、孟加拉、中美洲大部分地區、西非部分地區以及東南亞。


自由時報〔編譯鄭曉蘭/綜合八日外電報導〕 更新日期:2009/12/09 04:09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209/78/1wj8a.html

2009年12月8日 星期二

全球暖化1850年就發生 1970年開始加速

全球暖化1850年就發生 1970年開始加速.jpg

英國氣象局(Met Office)今天發布的數據顯示,全球陸地平均氣溫從1850年起就持續上升,而暖化現象則從1970年開始加速。

該數據取自全球1500多座氣象觀測站。資料顯示,1970年代起全球暖化的速度加快,之後每10年,地球變得越來越溫暖。

英國氣象局哈德利中心(Met Office HadleyCentre)公佈這些數據,希望能提升氣象資訊的透明度,並證明地球暖化理論為真。

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Anglia)爆發氣候研究人員電郵外洩案後,氣候變遷懷疑論者藉機大做文章,指控氣候專家已經串通好,刻意隱匿其他資料,只發表有利本身的數據。

英國氣象局在聲明中表示:「東安格利亞大學完全支持氣象局的做法,將這份資料公諸於世。」

英國氣象局還打算,一旦獲得擁有資料當局同意彙整氣溫紀錄後,將會公布來自約5000座觀測站的其餘紀錄。

190國的談判代表,從昨天起在哥本哈根齊聚一堂,商議對抗全球暖化的新協定。


路透倫敦8日電 中央社 翻譯 更新日期:2009/12/08 20:48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226039


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

台灣發燒中!餐桌食物大逃亡

預警6度C,食物大逃亡
小島台灣 全球碳排竟第22.jpg
天下雜誌第436期 2009-12-02  文/蕭富元.彭昱融


烏魚不來的冬天、蜜蜂消失的春天,喝不到鮮奶、買不起麵包、好魚好肉少了……。

這不是遙遠的未來才會發生的事,極端氣候正在衝擊台灣的農漁牧業,更影響你的每一餐。

在南台灣最後一艘烏魚船停靠的港邊,《天下雜誌》現場直擊氣候變遷對台灣的巨大衝擊,以及因應之道。 這是一個台灣不能再等的關鍵時刻……。

全球矚目的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即將在十二月七日召開。美國和中國兩大溫室氣體排放國,近日出人意表地雙雙提出具體減碳排放的目標數字。

中國甚至承諾,到了二○二○年,每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比二○○五年下降四○%到四五%,減少的數量是避免全球暖化所需減碳排總量的四分之一。

這是一個世界再也不能等待的關鍵時刻。

氣候變遷正在影響我們的生存,從昆蟲、動物、植物到人類,無一倖免,幾乎都成為氣候新難民。今年八月八日發生的莫拉克風災,南部災區至今仍是滿目瘡痍,無從復建,世代居住地再也無法讓人安居樂業。

不知不覺中,餐桌上的食物,也因為氣候變遷,悄悄發生了「政權輪替」。過去年夜飯必定上桌的烏魚子、老饕最愛的鮪魚、白鯧、黃魚、鮭魚、九孔、蜂蜜等等,正在迅速消失中。今年夏天高溫乾旱,牛奶產量銳減,買不到牛奶,所有家庭都受到牽連。

為了掌握了解氣候變遷對台灣民生的衝擊,《天下》記者實地走訪高雄、屏東、台中、台南與宜蘭等台灣農漁生產區,更深入高雄縣梓官直擊南台灣最後一艘烏魚船,傾聽老船長哀嘆氣候暖化如何摧毀三百年來世世代代傳家的烏金生計。

烏魚不來,蜜蜂消失,國際糧價居高不下,牽動了每一個人的生存。

誰說暖化還是很遙遠的未來?它已經影響了你家裡的廚房。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