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國道6號增設北山交流道 橋面灌漿 鷹架突倒塌壓10工人

搭建不穩?河床鬆動? 交流道鷹架倒.jpg

國道六號增設北山交流道,還在興建施工,中午,正在進行橋面灌漿工程,突如其來的,一根根巨型鋼架倒塌下來,施工工人一聽到聲響,根本來不及逃生,事發後,救援總動員,100多名消防救難人員,加上軍方單位,空勤直升機,重型機具通通出動,甚至使用生命探測儀,尋找被壓工人的身影,不幸的是,目前已知,一共造成3死3傷,還有4人失蹤。

一根根巨型鋼架,橫倒交疊,每一根都重達好幾公噸,突然倒壓下來,施工工人想逃都不來及。

重型機具出動,上百名消防救難人員,軍方總動員,搶在黃金救援時間內,拿著生命探測儀,尋找被壓工人身在何方。

有工人被救出來時,全身都是水泥灌漿,臉部扭曲變形,不幸的是已經沒有生命跡象。

早一步被救出來的張士誠,雙腿骨折頭部挫傷有輕微腦震盪,事發當時他被整個鷹架倒下來壓住,還好有土坡蓋住,自己慢慢爬出來求救。受傷工人:「碰碰聲,我聽到上面有聲音,要跑來不及了。」

正在施工中的國道六號北山交流道,從橋面到河床高約50公尺,中午將近十名工人攀爬在鋼架上,進行橋面灌漿工程,不知道是鋼鐵支架結構出現了問題,還是河床地基不穩,突如其來100多公尺長的鋼架全都倒塌下來,施工工人就這樣被壓在鋼架下方,鋼架旁一棟緊鄰的白色建築,還好沒被壓到。

目擊者:「我在睡午覺,突然聽到聲音,大家一直跑,有的到處找地方躲。」

隨著救援時間一分一秒過去,這起重大工安意外。目前所知,已經造成3死3傷,4人失蹤。


更新日期:2010/09/30 18:09 洪彩綸 黃茂松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930/8/2e2cc.html



搭建不穩?河床鬆動? 交流道鷹架倒

國道六橋面灌漿 鷹架突倒塌壓10工人.jpg


國道六號北山交流道工程,鷹架嚴重倒塌,3死3傷3失蹤,意外究竟是怎麼發生的?高工處表示,這個工程原本預計明年1月就要完工,下午正在進行水泥灌漿工程,可能鷹架搭建不穩,也可能是河床土壤鬆動,數十座鷹架突然塌陷,10多名工人當場被壓住,高公局表明,事故原因還要調查,但確信不是趕工引發事故。

數十座鷹架,從50公尺高的半空中,重力加速度掉落,車子被壓垮,工人被埋住,還原事發經過,10多名工人,原本站在鷹架上,進行水泥灌漿作業,突然,好幾座鷹架傾斜,甚至倒塌,當時站在鷹架上的工人,通通摔下來,可能的原因,是鷹架搭建不穩,但也可能是河床土壤鬆動,高公局目前已只能查出這樣。

高工局工程處長:「底下是用現場鋼架去支撐,是不是鋼架問題,還是底下土石產生問題,詳細的資料還要調查。」

北山交流道,是國道六號新增工程,整個沿烏溪河谷興建,預計明年1月就要完工通車,因此主體水泥橋面大致完成,底下還支撐數十座大型鷹架,原本是方便工人,進行灌漿施工,但下午施工到1點半左右,鷹架突然大量倒塌。

國工局人員:「目前工程進度是88.25%,較預定進度略為超前,所以並沒有趕工情況。」

國工局澄清,不是趕工引發事故,但重大工程怎麼沒做好防護措施?尤其,北山交流道工程,整個都是沿河谷施工,包括橋墩、鷹架都架在河床上,現在發生重大工安意外,通車時間恐怕因此延後,相關責任也必須追究。


更新日期:2010/09/30 18:10 洪彩綸 黃茂松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930/8/2e2cd.html



國六施工八次工安意外十死四傷

國六施工八次工安意外十死四傷.jpg


交通部國工局表示:國道6號南投段工程在去年三月全線通車,這一次發生意外的「北山」交流道及「舊正」交流道都屬於後續追加工程。北山交流道目前工程進度為88.25%,預定明年初完工。至於國道六號主線施工過程中,總計發生八起工安意外,造成10人不幸罹難,四人受傷,過去並沒有發生支撐鋼架倒塌案例。

國工局表示:國道六號南投段工程,沿著眉溪兩岸布設,全線總長度37.6公里,大約70%都是高架橋路段,民國93年3月起動工,98年3月全線完工通車,總計發生過8次工安意外,過去並沒有發生支撐架倒塌事故。

國工局表示:過去八次事故,意外類型包括:搭架人員墜落。鋼模、吊桶墜落、鋼筋倒塌及隧道落盤,總共造成10人死亡,4人受傷。至於這一次發生事故的北山交流道工程,去年1月19號開工,施工順利進度達88.25%,比預定進度略為超前,預定100年1月13號完工。工程合約金額為5.627億。


更新日期:2010/09/30 21:35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930/1/2e2q6.html



差4個月竣工!交流道坍 行車耗時倍增

差4個月竣工!交流道坍 行車耗時倍增.JPG


這次國道六號崩塌的地點,就在國姓鄉的北山村,興建北山交流道,主要可以紓解台14和台21線的車流量,如果從台中市的台14線走平面道路,過去要花3個小時,才能到惠蓀林場,一旦北山交流道興建,直接上國道六號,就能節省一半時間,眼看明年1月就要完工的交流道突崩塌,想通車還得再等一等。

超大型鷹架倒塌畫面怵目驚心,國道六號塌陷的交流道,位置是在霧峰往埔里、國道六號25公里處,也就是國姓鄉的北山村,往東可以到921地震園區,也就是九份二山,也能紓解台21線、台14線往霧峰的車流。

根據國工局資料,這興建中的北山交流道,平均每天約有40位工人上工,耗資5億6千多萬,工時2年,預計民國100年1月完工。九份二山攤商(96.09.18):「3點多了,到現在還沒有開市,因為沒有什麼人啊。」

感嘆九份二山路途遙遠,導致觀光客不想進來,如果北山交流道興建完成,可望解決,除了促進觀光,以往從台中市的台14線,到國姓鄉的惠蓀林場,只能走平面道路,要花3個小時,如果交流道完工,至少可以省下一半時間,眼看再4個月就要完工的交流道突然崩塌,通車時間恐怕還得再等等。


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sunkiss20100930185953

台東橋梁工程意外 1死2輕傷

台東橋梁工程意外 1死2輕傷.jpg 

南迴公路加津林橋梁新建工程今天傍晚五點半發生工安意外,邊坡土石滑落,造成在橋下施工的3名工人慘遭活埋,救難人員近1小時挖掘,先後救出3人,經醫護人員急救,48歲金姓工人仍傷重不治,另,兩位林姓工人須住院觀察,但意識清楚,沒有生命危險。

台東馬偕醫院指出,疑遭土石活埋工人金明強傷勢最嚴重,到院前已無呼吸、心跳,測不到血壓,經搶救,心跳曾一度恢復,惟,因傷勢過重,仍宣告不治。


【聯合報╱記者羅紹平/即時報導】2010.09.30 09:23 pm
http://udn.com/NEWS/SOCIETY/BREAKINGNEWS2/5881553.shtml

 

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

花蓮一天10震 網友PO凌晨「紅雲」

花蓮一天10震 網友PO凌晨「紅雲」-1.JPG
花蓮一天10震 網友PO凌晨「紅雲」-2.jpg


花蓮地牛頻頻翻身,15個小時內連10震,其中最大的就發生在凌晨1點33分,芮氏規模5.1,甚至2個地震相差只有2分鐘;儘管地震中心表示,這次的震央位置,剛好介於歐亞板塊跟菲律賓板塊的交會,所以頻率是正常的。

只不過就這麼巧,凌晨有網友在內湖發現,該是漆黑一片的天空,卻好像染紅一般,還有一抹淡淡的黃,沒多久後,花蓮就發生5.1地震,難不成地震前天有異象?不過氣象局說,那是剛好內湖上空有雷雨跟閃電,其實不只這一個,過去所謂地震雲的說法,都沒有科學根據。

眼前的樹黑壓壓,但遠方天空卻如染紅一般,就像天剛剛亮,但怪了,家住內湖的網友,形容當時剛過午夜12點,往頭上看天空是正常的,漆黑一片,但再往遠一點點看,卻帶有淡淡的黃跟一點紅,還有一陣陣閃光,說時遲、那時快,花蓮就發生規模5.1地震。

如果把時間往前拉,花蓮地牛頻頻翻身,先是9月28日晚間9點10分,發生規模4.3前震,再來就是29日凌晨1點33分的5.1,緊接著2分鐘後,又發生一個3.6地震,到中午12點17分的規模3.9,等於15個小時內連10震,加上淺層地震,離震央最近的太魯閣,晃個不停。

儘管氣象局表示這樣的餘震頻率,算是正常,只不過配上天文,時機點也太過巧合。

無獨有偶,西藏的天空也被拍攝到,出現宛如人的雙眼,還有瞳孔,網友說,那是在2008年512四川大地震的前一天,四川地震災情慘重,甚至還用恐怖天眼來形容。

地震中心測報主任郭鍇紋:「地震是跟板塊運動,那個關係比較密切,跟天上的雲,關係不是很密切。」

為讓科學更貼近民眾,氣象局6月10日透過臉書報天氣,卻在9月27日接獲通知,說違反粉絲專頁使用條款,發佈權遭封鎖,多次透過管道申訴一直沒得到回覆,儘管有另外成立「報天氣二團」打算,但上路3個月服務,不得不先暫時喊卡。


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sunkiss20100929184754

2010年9月24日 星期五

與洪患共處之道

與洪患共處之道.jpg

919水災甫告一段落,又有一個新的颱風在台灣附近徘徊,現在不但還未到追究水災責任的時候,甚至連水災善後都非當前急務,要趕快做好防備下一個颱風的工作,尤其許多地區已飽受惡水凌夷,無數居民尚未回復其日常生活,若干重要排洪設施亟待修復,如果再遭另一場風暴大雨凌虐,災情怕要更加慘重。

當這些緊急應變措施處理完竣,更重要的工作乃是如何徹底整頓水利與防洪設施,即使再逢200年一見的大雨,也不致造成如此嚴重的生命財產損失;防災正好提供許多重要的訊息,足以做為前車之鑑,亡羊補牢,永絕後患。

919水災給我們的頭一個重要訊息,就是永遠不要將治水重任交給每幾年就要力拚選舉一次的政治人物,尤其是地方政府首長。因為像919這般嚴重的水患,要200年才可能發生一次,但地方首長任期不過四年至八年,有太多可博取選票的施政要擠進不夠用的預算案,豈肯將資源投入沒人看得見的下水道工程或滯洪池上?因此,七年前決定將下水道工程款,從內政部主導改為以一般性補助直接撥給縣市政府統籌的主政者,就是此次高雄水患的頭號劊子手。要讓下水道更暢通、洪水不再造成偌大災難,這個政策必須儘快廢棄,重新將決策權與預算權交回與地方選舉距離較遠的中央政府手中。

其次,在919水災中,縣市首長一句「幾乎是八成中央要負責」,演成了激烈的責任歸屬論戰,孰是孰非猶待釐清,但也暴露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那就是水火無情,它不分縣市界限、更不會只局限在某一縣市內為患。正如高雄市長所說,橫流高雄市的惡水乃是高雄縣流過去的,因此,治水問題毫無疑問要順著水的流向,跨縣市共同整治。

大高雄地區的主要河流多橫跨屏東與高雄縣市,過去各自為政,禍源無法根絕。正如此次高雄縣市合併為直轄市,而高雄縣位處上游,幅員又遠大於高雄市,問題已消除大半,只要與屏東縣攜手合作,高高屏地區的水患即有大獲改善的機會。其實,在一周之前,一位大高雄的候選人已看到這個關鍵,委請與屏東縣淵源甚深的水利專家規劃完整的高屏溪整治工程;如今洪水為患激起中央地方同仇敵愾的決心,更應乘此時機,一鼓作氣,完成此無可延緩的重要工程。

然而,再高明的水利專家也不能不承認,經過去年莫拉克水災的蹂躪,高屏地區河川已面目全非,流域中淤積砂石,數十年都清除不盡,只要雨量較大,很難不釀成災害。

因此,短期內能做的工作,只有十分無奈的選擇。其一是標定危險區域,將人煙稀少的地區劃定為滯洪帶,儘量減少各類活動,供洪水宣洩或滯留。但若這些區域已高度開發、人口密集,就只能劃為高度警戒區,一旦有降下暴雨可能,即緊急提出警告,疏散居民,做好防洪準備。

在此區域內的輔助性措施,就是一方面選擇低窪地區,徵收土地闢為滯洪池,引洪水流注,使周邊住戶淹水機率降低;一方面加強排洪設施,讓洪水可以快速宣洩,不致為害過大。當高雄縣市合併,還有另一個選擇,即將高雄市若干人口密集但水患頻仍地區的居民與工商活動稀釋,向周邊的高雄縣疏散,而在原地廣設滯洪池、低窪綠地、埤塘等。

經過這些從源引、流域到下游的種種整治,南部地區不會洪患永絕,但為禍可以大為減輕,部分高危險區的居民也能在及時的警告與防備下,讓損害降至最低。南部如此,全台各地也莫不然。如果真能劍及履及立刻行動,台灣不會沒有洪患,但我們將學會與洪患共處。


【經濟日報╱社論】2010.09.24 02:20 am
http://www.udn.com/2010/9/24/NEWS/OPINION/OPI1/5867763.shtml

強降雨愈見頻繁 淹水恐成常態


強降雨愈見頻繁 淹水恐成常態.jpg









最近下大雨的頻率,好像愈來愈密集,而根據學者的觀察,今年一到七月,全球溫度是有史以來最高的;而溫度提升,也造成水氣增加,未來這種一下雨就淹水的情況,恐怕會成為常態。

造成高雄屏東淹大水的凡那比颱風,沒走多久,今年第一道東北季風接著報到,下一晚的雨,就造成台北汐止、基隆淹水,還創下基隆史上、第二高的雨量。學者認為這跟氣候變遷有關,大雨成災,全都因為今年的一到七月,全球的溫度飆高到了最高點。

光一個東北季風就讓北台灣泡水,學者更擔心,今年海水溫度高,颱風還有機會生成,如果出現秋颱,又和東北季風共伴,北部的災情恐怕會更嚴重。

面對瞬間暴雨的趨勢,學者也認為,光靠加高堤防、加大抽水站,已經不足以抵擋淹水了。

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主任劉紹臣警告,聯合國IPCC已經預測,再過二十五年,全球的溫度會增加攝氏0.7度,到時候,台灣的前百分之十的強降雨、會增加為3倍,以後雨只會下得越來越強,不及早調整防洪的思維,將來淹水只會變成常態。


2010-09-24 22:40:00 公共電視 記者林靜梅沈志明台北報導
http://news.pchome.com.tw/living/pts/20100924/index-12853392002536008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