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7日 星期五

明日的城市 與水共存的出路



一、環境現況:極端氣候的洪旱壓力

颱風豪雨的驚人雨量屢創新高, 淹沒城鎮、破壞基礎設施、帶來疫病、糧食等危機,甚至引發毀滅性的衝擊;缺水的地區卻是苦無可飲用的淡水資源,水的問題已經是全球的共同課題。環境的過度 開發、欠缺周全規劃,無疑地讓人暴露在更高的氣候風險中,需要更多減緩及調適行動來因應。台灣所面對的 情況更為嚴峻,天然災害的曝險面積與人口密度均高居世界首位,洪旱對台灣造成的壓力更是與日俱增。

在洪災部分,土地超限利用、傳統不透水硬 鋪面的作法,在遭逢大雨時經常導致都市地表逕流大量增加,很容易造成洪峰集中。現有雨水下水道無法負荷、內水無法排出就會造成災情;另一方面水的侵蝕、壓 力導致堤防破壞或溢淹,造成外水進入,內外夾擊必然淹水致災。在旱災方面,台灣降雨量豐富,但因山高水急,無法有效留住天然降水,不透水鋪面又致使雨水無 法下滲,一直把水排入河川、流入大海,亦等同於將淡水資源快速轉化成鹹水,加上水土保持不佳,經常在大雨過後導致原水濁度過高,缺水現象頻傳。土地無法保 水,民眾為了產業進而超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等,都讓臺灣民眾深陷洪旱交替的痛苦循環。重新審視雨水的價值及空間規劃中水資源管理的整合性作法,對 臺灣而言已經成為生存的議題。

二、暴雨管理的作法

學校操場的利用 增加透水空間(圖片提供:王价巨)都市水循環中的水量、水質、廢水處理、健康生態及地下水涵養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傳統思維把暴雨當敵人,將地表逕流和工業廢水混合後快速導入河川、湖泊及海岸。雨水與廢水結合後的水質惡化,衝擊生物多樣性、健康及環境美觀、增加飲用水處理成本。將雨水快速送離市區也送走了具有高度潛在價值的可利用資源,間接導致缺水。

為有效整合都市水資源管理,暴雨管理(Stormwater management)的作法興起,藉由三度空間的保水概念,不是把水送走,而是將雨水保存在適當的地方,同時考量洪災控管、污染處理、侵蝕防治、氣候變遷調適,並考量經濟效益。


貯留、下滲  都市水資源管理
透水性鋪面(圖片提供:王价巨)
都市水資源管理應該從水的「路徑」和「總量」兩項主要方向著手,在開發時納入「貯留」(storage)和「下滲」 (infiltration)的機制。

「貯留」是讓水能停留在適當的地方,例如:廣場、公園、學校、大樓中庭等,以都市設計手法讓水停留在每塊基地,各自擔負部份水資源貯存、雨水調節、滯洪功能,就可減少地表徑流與洪峰集中,亦可收集雨水再利用。

綠屋頂、透水鋪面的整合運用(圖片提供:王价巨)「下滲」則是讓水流動的路徑以垂直取代水平,透過透水性鋪面、設施或植栽,讓水下滲、淨化且涵養地下水,也避免水快速集中於特定地域。在都市中留設窪地、滯洪池、雨水園、綠屋頂等都是相同原理的作法。

例如:雨水園模擬自然保水原理,在地表鋪設砂石創造雨水易於下滲的環境過濾水質與涵養地下水;窪地上的地表植被可吸收雨水,提供給雨水滯留,帶入多餘水份。這些作法不僅提供基本滯洪機能,土壤內的水份也能透過自然蒸發,將水氣回歸大氣層,調節微氣候,有效避免降水與土壤流失及地下水減少的問題。

三、思維轉變、政策推動與規劃設計策略

1970年代,永續發展的觀念開始發展;1990年代各國對於永續的觀念和政策認知仍有極大落差;1995-2000年代初期,各國的推動策略趨於務實,也瞭解這是「空間規劃」源頭處理的問題,而非大量雨水匯集之後期待「工程」解決。

1.各國的政策推動

荷蘭
1993年及1995年兩次猛烈洪水侵襲迫使荷蘭徹底改變以工程為主的防洪策略,徹底檢討並提出「還地於河」(Room for the River)的作法,增加河川橫切面,同時降低堤防內的洪泛平原高度以增加行水面積及蓄洪量,回復河流原有的蓄洪及生態功能。相關作法落實到中央、省至都市的空間計畫與土地使用計畫,並加強民眾的共同參與,希望能於2015年達到預計的安全水準。

英國
英國國民信託組織(the National Trust)於1995年發起「海神海岸線運動」(Neptune Coastline Campaign),透過資金募集搶救受威脅的海岸線,保護各類型海岸棲地,提升民眾對環境威脅的認知。英國政府自2005年起也與民間單位推動「還地與海」計畫,從「Wallasea溼地再造計畫(Wallasea Wetland Creation Project)」開始,調整海岸堤防線,藉此再次淹沒過去幾個世紀以來填海造陸所取得的陸地,重新讓潮水氾濫以打造具備鹽沼及提供生物棲息之處,希望能強化防洪效益,也保育原生鳥類。

日本
日本為因應氣候變遷提出適應策略及治水對策,2008年開始增設滯洪池、公園或校園內的貯洪設備、加強自然環境保育、運用當地地形特性、重新規劃農地環境,同時透過法令加強土地使用之規範限制。

跨國合作
各個國家的策略和作法都希望能回復河川、海岸與重建濕地原本的蓄洪及生態功能。甚至,因為河系流域經常橫跨數個國家而有共同計畫的提出(例如:下多瑙河綠廊合作宣言(Declaration on the Co-operation for the Creation of a Lower Danube Green Corridor)、萊茵河流域洪水行動計畫( Rhine Basin Flood Action Plan))。規劃的洪水平原不僅具備滯洪能力、補注地下水源、淨化水質,也能進而營造水陸多樣生態物種的友善棲息空間。這些作法都呼應了暴雨管理觀念的發展。


2.暴雨管理結合規劃設計策略

世界各國面對暴雨管理的議題,有幾個比較重要的規劃設計作法。美國近年大力推動「低衝擊設計手法」(Low Impact Design, LID)或「低衝擊都市設計及發展」(Low Impact Urb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 LIUDD)的觀念,以確保水文及土地的整合及整體考量,透過都市設計及發展規範,避免傳統大規模開發的衝擊,強化環境永續性。該作法認為都市化的基礎建設成本應降至最低,並依據不同層級原則逐層檢視。

澳洲
澳洲推動「水資源敏感的都市設計」(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 WSUD),藉由暴雨管理、都市設計及景觀規劃的互動,整合都市水管理。有幾個重點:(1)保留暴雨、減少衝擊:減緩暴雨、打造涼爽微氣候供動植物生活、控制都市洪災、淨化地表逕流;(2)重建都市河川及水體,強化生物多樣性,改善環境綠化,透過植被減少都市洪災發生的機率;(3)景觀設計結合水利設施,以水資源管理主導都市及區域規劃,更進一步規範都市、建築的設計與利用。

英國
英國發展「永續都市排水系統」(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 SUDS)強調保水、滲透、處理和再利用徑流,強調留住水,而非簡單且快速把降水移除。依循暴雨管理概念、來源控制、選址控制及區域控制,減少洪災衝擊,移除污染物、強化並保護自然環境等。SUDS並不刻意強調形式,窪地、池塘和下水道等結構性措施,搭配土地管理、公眾教育等非結構性措施,都應因地制宜。上述的三項作法都以保護自然系統、保護水質、暴雨管理融入景觀及都市設計、民眾溝通與共同參與創造對水的足夠敏感度與環境吸引力。

各國也開始推動建築與景觀設計上的實驗性作法。荷蘭除了運用小區滯洪觀念外,建築設計上也發展「兩棲屋(Amphibious Houses)」、「漂浮屋 (Floating Houses)」;日本透過東京新地標「天空樹(Tokyo Sky Tree)」地基創造貯存2,635噸雨水的地下空間;加拿大多倫多在公園規劃設計運用暴雨處理設施做為主要設計元素(例如:Sherbourne Common)等,以整合性的策略思考取代以往單純抗洪、抗災的概念。

四、台灣該有的行動

台灣長久以來堅信的「人定勝天」思維是對應環境和災害議題極度危險的觀念。面對天然環境,不管是結構式減災或是非結構式減災都應該納入思 考。但是,一直以來,大家對於結構式減災卻有過度的期待和使用。在氣候變遷下,突然的暴雨經常輕易超出預設的防洪標準,築堤束洪已難以有效遏止水患。因 此,非工程性的防洪策略配合地方的地理環境與都市特質,重新思考「還地於河」、「與水共存」進而「與災害風險共存」,將都市暴雨視為資源而非迫害,共處與運用。

暴雨管理應回應到不同空間尺度,依據從集水區、都市到鄰里社區的不同層次,從國土規劃、區域計畫、都市計畫擬定不同對策。集水區管理的尺度必需回歸到國土 規劃層次,綜合考量水質、水量、環境穩定與土地使用等因素。若仍然持續把自然環境轉化為農業生產用地,再把農業生產用地轉化成建築用地,柔腸寸斷的環境景 觀勢不可免。再者,依照目前累積的大量研究成果,臺灣的災害潛勢區、生態敏感區、文化資產等環境敏感區域都已有十分詳盡之資料,若能善加利用,利用疊圖的 結果,即能很快劃定禁止、限制、可供開發之區域,指導各個層級的空間規劃。

在都市規劃層級,開發新地區時應先行考量淹水潛勢區,並依據暴雨逕流的特性,有 效再利用水資源,納入土地使用的配置與都市設計管制,導引都市洪水、淨化地表逕流等,運用各開放空間與埤塘、水庫、人工溼地,結合景觀設計與水利設施。然而,台灣近年來屢受短時間強降雨的威脅,單一設施都僅能負擔一小部分功能,個別作用相對有限。最重要的還是將設施連結成「網絡系統」,以更大腹地考量水的 停留與利用,方能將致災因子轉化為資源。

下挖式埤塘提供自然進水功能(圖片提供:王价巨)以埤塘為例,埤塘型態分為築堤式陂塘以及下挖式埤塘。築堤式陂塘以圍堤創造蓄水空間;下挖式埤塘係利用地形或窪地為蓄積儲水空間,皆可達成灌溉、滯洪調節的防災機能。埤塘之所以能擴大防災效益,主要是因為「網絡」的關係。

首先,埤塘一旦形成網絡,在接收到災害預警時,可以適度預先放水,每個埤塘進行50%至80%的放水,讓埤塘能夠有效增加儲水空間。再者,從三度空間來說,相對位置較高的埤塘透過水圳以連通管原理將水逐步排放至地勢較低的水圳,讓其下滲或是輸送至沒有保全對象、重要資產或人命傷亡疑慮的位置。亦即,透過水圳的連通管作用,將水往外部分散輸送,才能發揮更大的功能,達到調洪的功效。以往桃園的埤塘透過水圳相連,具備完整的網絡。

埤塘透過水圳調節儲水(圖片提供:王价巨)然而,目前的埤塘網絡系統在埤塘接序填平過程中被斷裂,成為單一的水池,承載能力有限,僅能負擔各周邊區域的小規模水量,總體功能就受到高度、構築方法的影響,築堤型的陂塘甚至有可能溢淹成災。其次,埤塘做為平時儲水的場所,民生用水暫停供應亦可利用埤塘的留水功能儲水備用,實可避免旱災的發生。但是,很明顯的,目前的使用及規劃均缺乏對應於這兩項災害的考量。

在個別基地方面,在面對已建的區域時,則有效運用市區內的開放空間、閒置土地,甚至將住宅空地重新設計為調洪、滯洪的重要基地,以與水共容。新開發區則應僅少開挖率,將透水性面積極大化,以利水的下滲,並搭配基地內的雨水回收系統儲存再利用,整體考量水資源的使用循環。

五、結語

災害衝擊頻率增加,受災規模擴大,巨災常態化已是未來的必然情況。然而,洪旱兩種看似迥然不同的災害卻都與「水」息息相關。如何在高密度的都市環境生存,有效運用水資源是必須嚴肅正視的課題。目前的結果顯示,人類面對天然災害的態度與作法亟需轉變:若要治本,該「整治」與「疏浚」的是政策思維,是人心,河海只是在找回原本該走的路,透過妥善的空間規劃與設計才是與水共存最根本的手段。


作者:王价巨(銘傳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http://e-info.org.tw/node/78663
※本文同步刊登於台灣濕地網

.

2012年7月21日 星期六

馬祖博弈 一場偏離主題的公投

7月馬祖人的信仰;圖片提供:連江縣政府文化局7日,馬祖博弈公投結果出爐,同意開放博弈者取得多數,雖然我們尊重在地居民的決定,但這一場以博弈為名的公民投票,其實反映的是離島對現況的不滿與未來的焦慮。特別是由於馬祖長期受限於天候與海象影響而產生的交通不確定性,使得這個議題輕易地被操作成解決馬祖交通-觀光-發展的直線解答。這個直線解答是財政困窘而急於求成的地方政府所走的險棋;是開發商切中居民心理的痛用來收買人心的誘餌;也是反對者在捍衛島嶼文化、生態和生活時必然背負的質疑。

綜觀整個過程發展至今,馬祖社會普遍抱持著姑且一試就算不成也沒損失的心態,使得這次公投成為一種機會的選擇而不是共識的決定。然而問題是:在這場投機的遊戲中,我們失去的是否僅僅是枷鎖而已?

此次公投的選項,居民被迫在改善交通vs.孤島自封以及開放賭場vs.百業蕭條中表態;被迫在非此即彼的是非題,選擇必然缺憾的一種。開放博弈必然以抹滅既有為代價,而反對者所能爭取的勝利也只是維持現狀避免破壞而已。造成如此困窘的情況,拋出此公投議題的地方政府固然要付最大的責任,然而中央政府在離島建設條例中,特許離島透過公投方式設置觀光賭場和從事博弈活動則是始作俑者。因為這個法令背後所反映的,是將離島視為本島的邊陲甚至負
擔,是將之視為資源和潛力匱乏之地,是可以被抹除過去、現在與未來,沒有自己生命和個性的某個地名。

因此,「特許」離島開放博弈養活自己,以自我放棄的方式換取所謂的成長,因為一無所有,所以沒有甚麼好失去。於是當離島走入這樣的命題,必然陷入一個自我分裂的困局。然而,吾人要問的是,難道這樣的前提無可懷疑?

在諸多指標中,相對於台灣所謂的「離島」-金門、馬祖、澎湖,和台灣本島縣市相較有較高的快樂指數、更長的平均壽命、更低碳的生活方式,以及較高的所得收入;可見離島並非窮的只剩下飲酖止渴一途。事實上,每個地方都有它的特性和潛力,端看我們如何認知它、善用它。

北海坑道為過去軍事重地;圖片提供:連江縣政府文化局馬祖在國共內戰以至於冷戰時期,經歷了將近40年的戰地政務軍事管制,不可否認地,這一段受到壓抑和禁制的年代是歷史的虧欠,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是時代給了馬祖在高速殖民現代化與均質化發展歷程的特殊機遇,一方面避免了創造性破壞的現代性空間後果,保留了相對豐富與完整的環境資產與氛圍,從而使馬祖具有一個特殊的位置,無論是彰顯於外由閩東文化與戰地文化交織的島嶼性格,或是蘊藏於內的見證冷戰歷史的獨特身份,無論對於馬祖自身、對於台灣甚至世界歷史而言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是不可複製、無法再現的。

就如同世界上許多具有人類普世價值的世界遺產,受到世人的保護與重視,並且在此前提下轉換為遺產經濟,不僅維護了自身的歷史與尊嚴,更帶動了文化觀光以及實質收益,而這些位址從來不會因交通便利與否減損它的價值或喪失其吸引力。

博弈公投是一個偏離主軸的命題,但可確定的是當博弈成為馬祖選擇的路徑,再一次把命運交付予外來者以及其所擁有的權力,這世界或許會多出一個千篇一律的賭場,一個場內與場外極端差異的社會,以及重複因賭場所衍生的治安、教育與價值淪喪等問題;相對地,馬祖將失去一個得以自我成就的未來;這個世界將失落一段歷史,以及見證它的島嶼。

儘管公投已經結束,但所有真正的問題才開始浮現,無論是中央政府的立法規範、地方政府的配套措施,甚至開發商的支票如何落實都將面臨檢驗,因此我們仍有時間與機會更審慎地思索與決定馬祖的命運。如果馬祖獨特的歷史、文化、生態仍為大家所珍惜,我們唯一不能做的就是放棄。

 作者:李永展(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 http://e-info.org.tw/node/78719 .

2012年7月16日 星期一

都市降溫 沒那麼困難

7月天的台灣正式邁入夏季,加上都市熱島效應加成作用,造成近日各主要城市氣溫動輒高達37~8度!此情況對民眾而言,雖僅是酷熱難耐,但對台電而言,卻開始要擔心每日中午空調用電高峰時所加遽的全國用電吃緊。筆者從事都市熱環境研究數年,在此提供幾帖都市降溫良方,供各界參酌。
陳璽元繪
第一帖,都市降溫首重綠化。都市中的植栽綠化透過蒸發、散作用,其在降低都市溫度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因此,對於降低都市熱島而言,都市綠化絕對是第一優先選項。植栽不但具有調節都市微氣候的功能,另外還有淨化空氣、水土保持、防止都市火災延燒、提供生物棲地及視覺美觀的價值,誠可謂百利而無一害。若是都市可以配合捷運施工創造更多都市綠廊,更是一舉數得。
第二帖,增加都市水體。由於水在蒸發過程中會吸收周圍環境的熱量,以達到降溫的效果!因此若是在都市環境中適當的保留或創造水體(如水池、河川),抑或保留地表貯留滲透水分的機會,則將有助於讓水在都市中扮演蒸發降溫的角色。
第三帖,都市風廊。即是利用風的流動帶走都市中的熱量。都市會因為地形、地理位置或建築群而形成長年卓越風,但是通常因為都市發展初期並未考慮風的流動,導致這些風廊並未被納入都市規畫設計的重點項目。絕大部分的都市均由於都市紋理與建築物的阻礙,致使都市中的風速明顯低於郊區;都市中流動通道混亂的風場並無法有效的帶走都市中的污濁空氣與廢熱,導致都市空氣汙染、高溫與熱島效應的問題持續惡化。事實上,只要妥善利用都市中的藍帶、綠帶或主要道路製造風的誘導通道,便能有效降低都市高溫問題。
第四帖,綠色建築設計。為改善都市高溫與熱島效應,都市應該更致力於綠色建築設計的推動。適當的運用遮陽與開窗控制避免建築物吸收、儲存過多的太陽輻射熱,對於降低都市高溫則可達到一定程度的效果。實際上,儘量選用高反射率的建築表面材質、盡可能的進行建築綠化(屋頂綠化與牆面綠化)、以及在建築設計時選擇良好的建築朝向與適當自然通風,便可以在都市降溫方面達到不容小覷的效果。
民眾在陽台種植的薄荷,在熱浪中枯萎又再度復活。
第五帖,日常節約能源的「綠色生活」。大量的人工發散熱是造成都市熱島效應與高溫化的主因之一,而極大部分的人工發散熱都與日常能源使用有直接關係。居民日常使用的電力、瓦斯、汽油,部分的能源便會轉換成無用的熱能排放到都市環境中。加上酷夏中拚命運轉的空調系統更是都市高溫與熱島效應的幫凶,因此,如何營造「綠色生活」將是扭轉地球環境與都市高溫化的重要策略。
所謂「綠色生活」即是儘可能的降低能源使用的依賴程度。例如:儘量以步行、腳踏車或大眾運輸工具代替汽車;以爬樓梯降低電梯的使用量;優先選擇自然通風以取代空調系統;用自然採光以減少人工照明;隨手關閉電器、水源,在白天工作以減少夜間照明需求…等,都是綠色生活的典範。
總而言之,雖然我們無法左右天氣,卻可以透過以上幾帖都市降溫良方稍微達到緩和高溫的餘地。究竟能否奏效,就有賴全民與政府一同努力了。


作者:孫振義(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副教授、台灣綠建築發展協會副秘書長)

※本文轉載自孫振義justinsun 的部落格,原刊登於中國時報。http://e-info.org.tw/node/785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