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5日 星期二
新流感 Q&A
Q19 什麼藥物能夠對抗新流感病毒?
A 目前最新藥物有「克流感」及「瑞樂沙」
想對抗新流感病毒,建議可採用「流感抗病毒藥劑」。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的「流感防治網」顯示,這是種能預防或治療流感病毒感染的藥品。
藥劑分為兩類,一為M2蛋白抑制劑(M2 protein inhibitor),二為神經胺酸□抑制劑(neuraminidase inhibitor)。
早期的抗病毒藥為M2蛋白抑制劑,主要抑制A型流感病毒的複製,不過對B型流感病毒沒有效果,還容易有副作用及抗藥性問題。
第二種的神經胺酸□抑制劑則為目前市面上的「克流感」及「瑞樂沙」,由政府採購,可有效抑制病毒擴散,同時治療A及B型流感,副作用輕微(少數噁心嘔吐)且較不易產生抗藥性。
Q20 補藥能預防新流感嗎?
A 目前尚未實證;如果需要,務必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為了預防新流感,就一味地盲目進補,胡亂服藥,這是不科學的,也是不明智的。或許某一些中藥對預防新流感有一定作用,但胡亂服用或服用過多,反而會傷及脾胃。所以服藥進補,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否則得不償失,危害身體健康。
Q21 目前是否已有可預防新流感的疫苗?
A 有,國外和國內都有
目前國內外的某些生技製藥公司皆有提供N1N1流感疫苗,政府也正投標採購疫苗中(截至七月十三日為止,已有公司決標)。此外,國內也有公司預計要在下半年度自製疫苗上市。
Q22 運動能否預防新流感?
A 可以,因為能強化免疫力
只要「適量運動」即可。對抗新流感最好的方法,就是「增強自身的免疫力」;而進行適度且規律的體育鍛鍊活動,將能有效地強化身體機能,提高人體免疫力。
Q23 想預防新流感,應選擇何種鍛鍊方式?
A 根據心跳頻率,選擇適合的運動強度鍛鍊
運動鍛鍊的目的是增強體質,因此應強調適量運動,避免劇烈運動。想要促進血液循環並強化免疫力,建議每次運動需關注心跳頻率,做到符合自身情況的運動強度。
一般來說,能夠遵守「運動三三三」法則是最理想的,也就是運動強度每分鐘心跳頻率一百三十下左右,每次運動維持三十分鐘,每週三次這樣的運動。
如果運動後感覺不適,或是運動後十五分鐘心跳頻率仍未恢復到平靜時的狀態,即為運動量偏大,可能造成身體負擔,應及時進行調整。
摘自:《預防新流感大作戰》 高寶國際有限公司 提供
抗新流感 藥物種類及用法
克流感及流感快速篩檢試劑使用Q&A(udn、pdf)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陳惠惠/台北報導/2009.04.29】元氣周報;疾管局/提供
H1N1新型流感來勢似擋不住,克流感等藥物成了定心丸,但醫師不建議民眾還沒感染,就先吃藥預防,以免產生抗藥性,以後吃了沒效。
衛生署長葉金川也請民眾放心,國內有三家藥廠曾受委託做過克流感原料藥,已請藥廠待命。
衛生署藥政處長廖繼洲說,目前國內儲存近四點一公噸八角酸,粗估能做出四百一十公斤的克流感原料藥,至少供應五十萬人使用,加上疾管局採購兩百卅萬人份克流感、瑞樂沙兩種抗病毒藥物,國內至少有兩百八十萬人份藥物。
台大小兒感染科主任黃立民建議,現階段,只有準備前往疫區或直接面對病人的醫護人員,才需考慮預防性服用克流感。
感染症醫學會發言人、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李秉穎說,兩年前國外傳出禽流感疫情,有人搶購並囤積克流感。
結果去年底台灣流感流行,有人服用克流感卻出現抗藥性,「可說付出代價」。李秉穎指出,以台大為例,只有感染科醫師才能開立克流感藥物。
兩年前,國外禽流感疫情吃緊,避免台灣爆發禽流感大流行,經濟部曾有條件核准「強制授權」,允許在緊急危難及原廠無法滿足,得自行生產克流感,包括中化、永信藥品集團的永日生技、統一集團的台灣神隆生技都有能力量產。
防新流感 口罩種類及用法
口罩Q&A
Q:戴口罩可以預防感染嗎?
A:戴口罩,基本上只能預防飛沫傳染。對於接觸、糞口傳染,都沒辦法有效控制。因此,除戴口罩外,常洗手、良好的衛生習慣絕對必要。
Q:什麼時候該戴外科平面口罩?
A:一般外科平面口罩,主要使用對象為呼吸道感染之發燒病人。沒發燒、無咳嗽、不探病的一般民眾,出入一般公共場所或上班,並不一定要戴口罩。
Q:戴口罩要注意什麼?
A:1.戴上及摘除口罩前,都必須將手徹底洗乾淨,以確保口罩乾淨。
2.口罩應注意避免被灰塵弄髒、擠壓及密封不透氣。如出現髒汙、異味、破損或潮濕,應予更換。
3.配戴口罩後,避免觸摸口鼻。若必須觸摸口鼻,觸摸前後都要徹底洗手。
4.棄置的口罩應用塑膠袋封好,放進有蓋的垃圾桶。
5.如於感染區工作用畢之口罩,則應依感染性廢棄物處理方式處理。
Q:哪一種口罩可以預防流感?
A:無論那種口罩,或多或少都可以預防經飛沫傳染的疾病,差別只在於程度。好的口罩周圍能與臉型完全密合,才能充分達到防護效果。
機車騎士常用的布質口罩或紗布口罩,及市售灰黑色活性碳口罩,通常用來阻隔汽車廢氣或除臭。若只是一般預防,可選擇外科手術口罩。
Q:N-95保護力比一般口罩好嗎?
A:N95口罩為專業用口罩,呼吸阻抗大,不適合也不建議一般民眾長時間配戴。N95口罩主要用於照護病患之醫護人員、可能近距離面對病患之發燒篩檢站人員、急診、門診人員及其他相關人員。
認識H1N1
新流感來襲,全球拉警報!
新流感為什麼讓人聞之色變?看過電影「暮光之城」的人,許多人為男主角愛德華的俊美而傾倒,這位大帥哥得以擁有永恆生命,便是拜1918年全球大流行的西班牙流感之賜,他的吸血鬼醫師用藥物救不活他,只好咬他一口。
但現代人總不能指望吸血鬼當救星,還是得自己找出對抗新流感,或是與新流感和平共處的方法。
前衛生署長、中研院士陳建仁把流感病毒形容成「百變天王」,到底為什麼,這顆只有細菌千分之一大小的病毒,有能耐每隔一段時間,就把人類搞得緊張兮兮?
外型體積細菌的千分之一
外電報導將流感病毒形容成可怕的迷你敵人,生存之道全靠偷襲與數量優勢。透過電子顯微鏡觀察,流感病毒類似釘滿釘子的球,外面有佈滿刺突的保護外殼,直徑約100奈米(1000億分之1公尺,0.000004吋),幾乎是細菌的千分之一。
基因組合缺乏校正功能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所研究員何美鄉解釋,流感屬於RNA病毒,有八段不連接的基因,一般基因DNA在複製時,有一組當模版,另一組來複製出一模一樣的東西。
但流感病毒的基因在複製重組過程,複製酉每的正確性低,且缺乏校正功能,一旦複製錯誤或重組時「裝錯組」,就會產生突變。這也是一種演化選擇,「才不會大家都一樣。」
三種突變產生全新組合
RNA病毒主要有三種突變方式,生醫所副研究員林宜玲解釋,一種是病毒本身的變異單點突變;一種是病毒本身容忍變異的程度變高,在八段基因體中,有部分基因重組時被換掉,形成新的排列;另一種是八條基因序列全部被換掉,產生全新病毒。
人類+禽+豬=H1N1全新病毒
人類族群不認識新病毒,沒有免疫力,當病毒變化較大,便可能形成大規模流行。這波之前被稱為豬流感的H1N1新型病毒,混合了人類、禽和豬的基因雖然還是屬於H1N1,但已不同以往,是全新的病毒。
傳播方式飛沫傳染
流感病毒非常微小,無法攜帶複製所需的酵素,它搶奪喉嚨、鼻腔及肺部的細胞機制來做這件事。流感病毒藉由被感染者吸入流感病患咳嗽或打噴嚏噴出的微粒,進入被感染者口腔或鼻腔。
病毒可在表面存活達72小時,這意味著如果某人手指沾染上流感病毒,然後碰觸自己鼻子、眼睛或嘴巴,病毒就會傳到黏膜上。
H1N1新型流感病毒小檔案
流感病毒外表有兩種抗原,分別為H抗原(血凝素)及N抗原(神經胺酸酉每),H抗原能讓病毒寄生在細胞上,N抗原則使複製完成的病毒由細胞釋放出來。
流感病毒可據表面抗原,再區分為不同的亞型,其中H抗原有十五種、N抗原則為九種,流感流行與H、N抗原的改變有很大關係。到目前為止,會引起人類疾病流行的病毒株有H1、H2、H3三種H抗原,及1、2兩種N抗原。
H1N1雖已是常見的季節性流感,但這次造成疫情的是由豬、禽、人流感病毒組成三倍重組病毒,是變種新病毒。
20世紀三次大規模流感
●1918-1919年 西班牙流感(A型H1N1)
有史以來死亡人數最高的流感疫情,當時病毒型態並未被診斷出,在全美有50萬人死亡,全球死亡人數更高達5千萬人。很多人感染後數日就死亡,或之後死於併發症。有一半的人是身體健康的年輕人,這隻A型流感病毒在1977年再度活躍,一直延續循環到今天。但與目前出現在墨西哥的新流感病毒並不完全相同。
●1957-1958年 亞洲流感 (A型H2N2)
全美約7萬人死亡,1957年2月底最早在中國被發現,同年6月傳到美國。
●1968-1969年 香港流感 (A型H3N2)
約造成全美3萬4千多人死亡,1968年初在香港被發現,同年稍後就傳染到美國,A型流感病毒(H3N2)迄今仍持續存在。
資料來源/中研院生物醫學所副研究員:林宜玲;整理/記者林宜靜
【2009-05-03 元氣周報】
2009年8月23日 星期日
我們的島:崩山 惡水 土石流
首播:2009-08-24(一) 22:00
重播:2009-08-29(六) 11:00
崩山 惡水 土石流
PeoPo 公民新聞.採訪/撰稿:張岱屏.攝影/剪輯:陳忠峰
溫室效應導致氣候異常,老天爺的臉色,也越來越難以捉摸。今年月8日2日,新竹創下40年以來的最高溫,接著8月7日莫拉克颱風來襲,老天爺在台灣山區,倒下了將近一年的雨量,山區的土石也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雨量最集中的區域包括玉山北側濁水溪上游的陳有蘭溪流域,以及玉山南側高屏溪上游的旗山溪與荖濃溪流域,是災情最嚴重的地區。洪水、崩山、土石流,透露著什麼樣的警訊?
我們來到歷史災區─陳有蘭溪。曾有人說,南投是土石流的故鄉,指的就是陳有蘭溪沿線。只要一有颱風、豪雨,陳有蘭溪沿岸的聚落,包括神木、郡坑、豐丘、新山等等,總是飽受土石流的夾擊,這次新山村位於陳有蘭溪沿岸的24戶住家,更是整排掉進洪流之中。
雖然房屋整個被洪水掏空,但幸運地是,新山村一百多人無人傷亡。從賀伯、九二一、桃芝、到莫拉克,新山村的村民,已經有好幾次半夜逃離家園的經驗。而村長的警覺與居民的互助,是讓新山村民能夠安全撤離最重要的原因。
新山村兩旁的山溝,過去都曾爆發土石流,不過這次毀掉新山村的力量,並不是兩側的土石流,而是陳有蘭溪本流的掏刷。居民懷疑陳有蘭溪之前的疏濬工程,改變了河水的流路與流心,是造成溪水直沖河岸的原因。
是否是因為疏濬工程造成溪水的流心改變,導致河水掏空房舍與道路,還需要更深入追查。但是對於已經一無所有的居民來說,未來該何去何從,才是首要面對的問題。這些年來重建又重建,已經讓居民精疲力竭。接二連三的災害,居民只求下一代能真正地安居,但究竟哪裡才是安居的所在?
我們沿著台21線繼續前進,進入這次風災中,南投受創最嚴重的隆華國小,眼前整個學校傾倒在溪床上,難以想像這不過是921之後重建不到十年的新校舍。
早在1996年賀伯颱風時,隆華國小就曾經被土石流沖垮,1999年九二一地震後又在原址重建。表面上它是一個安全平坦的河階地,實際上卻是一個地質鬆散、土石會聚的危險區域。
陳有蘭溪流域的災情,多半是沿線支流帶來的土石流,但今年陳有蘭溪的災情,主要來自本流的掏刷。台大前地理系教授張石腳指出,隨著河中土石的堆積,未來河流將會更野,兩岸將受到更大的掏刷,這是未來河岸居民必須更注意的。
過去許多不曾爆發土石流的地方,這次卻被土石流淹沒。我們來到台南南化水庫旁的羌黃坑,去年卡玫基颱風時,村子還只是淹水,今年卻是泥水夾帶著大石頭直衝住戶。連夜撤離的居民回想起當時的情景仍心有餘悸,怎麼也想不到屋旁的小溪,現在竟成了土石流的通道,只希望能盡快搬遷到安全的地方。
目前全台灣有1503條土石流潛勢溪流,但仍然有屬不清的小山溝,不屬於土石流潛勢溪流的警戒範圍,卻照樣有發生土石流的危險。屏科大水保系教授陳天健表示,像羌黃坑後方這樣的小山溝,全台灣比比皆是,可能有十幾萬條以上,但受限於水保單位的人力,難以一一調查。既然不可能將全台灣的大小山溝全都清查,地質學者張石腳認為,未來減災的策略,應該放在聚落、橋樑與道路的安全上,而不是土石流的控制上。
沿著南化水庫前進,我們前往受困山中,將近一個禮拜的關山村。剛搶通的縣道179縣到處是土石橫流。關山村屬於南化水庫集水區的範圍,這裡地質脆弱,沿線有平溪等斷層通過,這次土石大量崩塌恐怕將危急南化水庫的壽命,步上石門水庫的後塵。
在關山村,我們看到政府部門為了保護一戶住家的安全,在周圍大興土木築起防禦工事。但是這樣的防禦工事,能確保多久的安全?如果用同樣的經費鼓勵住戶搬遷,會不會是更一勞永逸的方式?
小林村與關山村只有一山之隔。崩山之後,只殘存第九鄰搖搖欲墜的兩戶房舍,其中一戶是倖存的住民姚茂雄。他回憶起崩山前一晚,第九鄰住戶因為淹水全部撤離到最上方的住家,隔天凌晨六點聽到轟然巨響,山上土石崩垮而下,空中頓時煙塵瀰漫,此時河水斷流,第九鄰住戶逃往高處避難,之後堰塞湖崩潰,才將被土石壓毀的住家沖向河道下游。談到撤離的問題,他說,當時發布預警是針對土石流,但這次是崩山,居民根本來不及撤出,就算撤也無處可逃。
目前在楠梓仙溪與旗山溪,仍然有大量的土石堆置在河道,陳天健指出,現在當務之急是盡快調查出土石堆積的數量與情況,以防接下來的颱風豪雨將造成第二次的堰塞湖,危急下游聚落的安全。
人為過度的開發再加上氣候的急遽變化,讓山區的災害不再侷限於某個地區的土石流,而是更難以預測的山崩、更全面性的洪患。當各種治山防洪工程已經面臨極限、當大量的土石,仍在山區伺機而動、當行政系統仍以龜速面對環境的巨變…莫拉克之後,我們的挑戰才正開始。
側記:
我們一行人採訪離開關山村時,天色已暗,夜晚山區下起大雨,路上到處都是土石與泥流,兩邊鬆軟的土石隨時準備傾瀉而下。沒想到前方真的遇上土石流擋路,車輛進退不得,幸好教授車上準備了鏟子,剷平土石才得以順利脫困。好不容易僥倖離開危險路段,卻見到對向車道一輛輛轎車不顧風險往山區前進,也不見有任何管制。或許對於自然力量的過度輕忽,也是招致災難的重要原因。
2009年8月21日 星期五
災後須知
油、電、水、瓦斯 急救方案出爐【記者沈明川/台北報導/2009.08.21】
救災如救火,經濟部上午公布災區水、電、油與瓦斯的救急方案,其中淹水50公分以上災戶,每月用電110度以下、用水10度以下,水電費減免2個月。房屋全倒、半倒的災戶,水、電、瓦斯優惠2年。
經濟部尹啟銘上午邀集國營會及台電董事長陳貴明、中油董事長施顏祥、台水代董事長陳福田開會研商,對於規劃採行之各項優惠措施,已獲具體共識,只要是淹水達50公分以上,並檢附政府證明文件的受災戶,2個月水電費減免(每月用電度數110度以下、用水度數10度以下)。
另外,為照顧此次莫拉克颱風遭受房屋全倒或半倒的受災戶,尹啟銘指示實施為期2年的水、電、瓦斯費減免優惠措施,包括原地重建、居住組合屋或收容中心之受災戶,均可享受減免的優惠,每月用水度數在20度以下及夏月每月用電度數在330度以下、非夏月每月用電度數在110度以下部分,水電費免予計收;桶裝瓦斯也有優待每戶每月300元。
有關民生重要物資汽柴油部分,中油選擇在受重大災害、土石流及尚在搶修中之地區,包括高雄縣、屏東縣、嘉義縣、南投縣及台東縣等20個鄉之30座自營及加盟加油站,實施2個月汽柴油優惠措施,依各週汽、柴油公告零售牌價每公升各優惠2.5元及1.5元,首波將自本週開始實施,至於此次依政府宣布成立災後重建之台南市、台東縣、南投縣、嘉義縣、台南縣、高雄縣、雲林縣及屏東縣等8個縣市,本周維持現行公告價格不予調整。
經濟部強調,上述各項優惠措施實施後,預計各事業將減少營收14億餘萬元,但也凸顯經濟部所屬公用事業應盡的社會義務與責任。
(點圖放大)
車損、屋損 災民減免稅Q&A(2009.08.11)
Q1:車子泡水了,可申請退還使用牌照稅嗎?
A:
若是自用車,四月已繳了牌照稅,可依車輛受損狀況,修理期間向監理機關辦理報停,這段期間牌照稅可退還。如果車子不堪使用申請報廢,可退還八月八日到十二月卅一日的牌照稅,但要在九月七日前(受災卅日內)申請。
Q2:房子因颱風受創,能否申請減免房屋稅?
A:
今年五月繳納的房屋稅,課稅期間是去年七月一日到今年六月卅日,因此這次申請的要等明年五月才適用,還是得在九月七日以前,向房屋所在地的稅捐機關申請減免。
至於減免的範圍,則依房屋毀損狀況而定,毀損面積占整棟房屋面積的三成以上、五成以下,房屋稅減半;毀損面積五成以上,必須修復才能住,則免徵房屋稅。
Q3:我的房子被土石流沖走,十一月要繳地價稅嗎?
A:
因山崩、地陷或流失等災害,導致土地無法使用,地價稅全免;但土地所有權人最好在九月七日以前,最慢不要拖過地價稅開徵前四十天(九月廿二日),向土地所在地稅捐機關申請。
Q4:我開了間小雜貨店,因水災好幾天無法營業,能否申請營業稅減免?
A:
可向轄區稅捐單位申請,扣掉無法營業的天數,以實際營業日核稅。
Q5:還有其他租稅減免問題怎麼辦?
A:
可於上午八時卅分到下午五時卅分,撥打免費服務專線0800-000-321詢問。
2009年8月20日 星期四
2009年8月18日 星期二
越域引水
.那一夜 小林村山崩地裂(東森關鍵時刻_20090813_YouTube)
.誰殺了小林村?(I.Am.Sam.)
小林滅村 都怪曾文越域引水?【聯合報╱2009.08.18】
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到底是不是造成小林村滅村的元凶?環保人士最近列出引水工程與滅村慘案之間的多項疑點,懷疑工程就是滅村元兇。但經濟部水利署則喊冤,認為雨量降太大的「天災」,才是禍首。
成大防災研究中心組長、成功大學教授臧運忠則表示,不論是水利署或是環保團體說法,都需要確實的去現場觀察,目前他對兩方的說法都持懷疑態度。
引水工程區 都是重災區!
疑點一:引水工程橫切過桃源鄉、那瑪夏鄉,荖濃溪的下游正是寶來村,楠梓仙溪下游是甲仙鄉,都是八八水災的重災區。
高雄綠色協會理事長、高屏溪流域管理委員會委員魯台營:雖然莫拉克帶來的豪大雨量確實有影響,但受工程炸彈擾動的山林水土,可能就是讓旁邊獻肚山崩山的元兇;再加上工程挖出的砂石堆積阻塞溪水,無法帶走山崩後的砂石,結果造成楠梓仙溪上游、十號橋附近的大型堰塞湖潰堤,小林鄉瞬間沒頂。
小林鄉存在已百年,從來都沒有事,那裡的原住民幾乎都離鄉了,山裡最大的人工措施就是水利署的曾文越域引水工程。
水利署副署長吳約西:這次的雨量真的太大,嘉義、高雄、屏東等山區接連二、三天降下二千毫米雨量,前所未見,絕對是可怕的天災。
水利署昨天派人入山再調查,獻肚山確實是受到雨量太大而崩山,沖到楠梓仙溪,土石崩落下來後因為力量太強,很多原來在左岸的土石都堆到右岸,預估土石應有數百萬立方公尺,小林村可能是受到崩山才被滅村。
台南縣的關山村南化水庫上游並沒有任何開發,但從去年因颱風雨量太大還是有大量的土石崩塌,因此小林村案不能怪到引水工程上。
台大土木系教授李鴻源:從航照圖研判崩塌地狀況,小林村應該跟降雨太大造成崩山較相關。
巨大土石流 挖土堆引起?
疑點二:小林滅村巨大的土石流,是否因引水工程挖出來的土堆引起?
苦勞網創辦人孫窮理:堆置場的土石被沖刷進楠梓仙溪,造成土石堵塞在溪中、使溪水來不及宣洩,可能造成小林村滅村。
吳約西:根據水利署調查,滅村土石主要都是從左岸(獻肚山側)崩到右岸,土石量約有幾百萬立方公尺。水利署堆土的旗山三號堆置場,地點是在小林村下游左側,共有二點一萬立方公尺的土,就算土石崩落,也不可能下游往上游崩。
另外,二號堆置場則較三號更上游一點,約堆了十五萬立方公尺的土,這個土堆跟小林村位置差不多平行,就算該土堆被水帶下來,也應該往下游流去,不會從右岸移到左岸。
當時雨量那麼大,溪水的瞬間流量高達每秒好幾千立方公尺,不論是二萬或十五萬立方公尺的土堆,一下到流速這麼高的水裡,一定馬上就不見,不可能會淤積在溪口。
炸藥撼土石 山崩吞村落?
疑點三:工程炸藥是否擾動土石,使獻肚山崩山,造成小林滅村?
魯台營:越域引水挖山爆炸的過程,對山一定有影響。平時下大雨時,上游民俗村口的工程洞口,土石都不斷的崩塌,連做生態工程都沒有用。應該是炸藥造成山的鬆動,使土石容易崩塌。
吳約西:引水隧道使用的工法,是先在隧道口以鑽掘機具開挖,挖到一點二公里後,才開始使用炸藥。炸藥平均用量只有每立方公尺八百卅克,低於一般隧道工程的平均用量每立方公尺的一至一點五公斤。
在一點二公里那麼深的地方使用炸藥,與山坡表面的距離大多都在二百公尺以上的深處;但土石流發生的地方都是邊坡表面。相比引水工程造成的震度小,不可能造成土石流與堰塞湖潰堤。
李鴻源:根據我對工程的了解,這些炸藥不會引起崩山。不過水利署應該第一時間公布,不要讓災民心中不安。
越區引水 鑿隧道引荖濃溪水入曾文【聯合報╱朱婉寧╱2009.08.18】
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是將荖濃溪水引至曾文溪的大型引水工程。整體工程浩大,必須在山裡面鑿一個隧道(東引水隧道),橫越旗山溪(楠梓仙溪);再鑿另一個隧道(西引水隧道),切到草蘭溪,再彙流到曾文溪,全長近十四公里。
換句話說,就是將高屏溪流域的荖濃溪水透過引水隧道引入曾文水庫。
水利署表示,曾文水庫有效容量為六億九百萬立方公尺,為全台灣庫容最大水庫,但水庫利用率卻很低,三年才滿庫一次。高屏溪水系則有豐沛水源,但因缺乏水庫等蓄調設施,使豐水期水量大部分流入大海,無法利用。
為增加水的利用,水利署規劃「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讓高屏溪與曾文溪兩流域「有水量無水庫」及「有水庫無水量」能綜合互補。這項引水工程總經費二百一十二億元,從九十三年起施工,預計一百零一年完成。
越域工程包括引水、下游輸水及環境工程三大項,主要就是引水工程,共分五段施作,分別為荖濃溪攔河堰、東引水隧道、西引水隧道、旗山溪跨河工程、草蘭河山流工程,接通荖濃溪、旗山溪、草蘭溪至曾文溪。
轉自:http://city.udn.com/3028/3576080
.曾文水庫越域引水與滅村悲劇(孫窮理的部落格/2009.08.13)

資料來源:南區水資局
.為什麼反對曾文越域引水網路版
2009年8月13日 星期四
氣候難民 該何去何從
文/柳中明(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
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掀起許多漣漪。如原來是旱象缺水,卻突然出現破年總降雨量的極端狀況,這使得全民明確了解何謂「氣候變遷」。又如南台灣災區四處,但救災動員卻要靠電視台隔空傳話,以及國軍當參與救災與否,還有救災設備不足等許多問題,這使得全民了解:台灣的救災系統真是一塌糊塗。當然,我們也看到全民齊心救難捐款的熱情,了解到台灣人並非是冷漠的。
但是,高雄縣桃源鄉梅山口堰塞湖的形成與潰堤災難,卻明確告訴國人:現在的颱風可以像921大地震般,出現走山與形成堰塞湖的機制。這真是不可思議,雨下得多,居然與地牛翻身般可怕!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們長期開發山林,破壞水土,所以,過去的成就已成為今日的禍源。
那麼,眼看著許多人哭喊著要回家,要想回去重建家園,我們還真要讓他們回去嗎?
重建家園 恐再受災
同樣地,雲林、嘉義、屏東沿海淹水區,都是嚴重的地層下陷區。有些地方只要漲潮就淹,所以居民早就習慣。此次莫拉克颱風來,已造成屏東由下游淹到上游,沿海房舍至少淹一層樓。
這些災難者,淹水時狂呼政府救援,平日時則強力爭取經費以拉高海堤、建抽水站。像這樣持續在下沉的地區,每雨必淹,每淹必災,大水退後,我們真的還要讓他們再回去重建家園嗎?
設若氣象災難是敵人,那麼這些在山區與在海邊受難的民眾就是難民。這一瞬間,他們的苦難非常值得同情,背後的原因也通通可以忽略。但是在下一個瞬間,我們難道還要讓他們回去嗎?
氣候災變 引難民潮
「環境難民」的名詞,就是比喻這些民眾,像是長期處在戰亂之中,被迫離開家園。無論戰亂的原因為何,事實就是他們若再回去,非常可能地,下一個異常的災難又會出現,讓大家又要努力進山下海去營救他們。但是,這些民眾若不能回家,下一步又該何去何從?
我們所在討論的民眾必非少數,這一次受到影響的民眾,加總起來可能就有五十萬,若僅是十分之一的居民需要遷移,那就是五萬人。若再考慮全國各地均有許多類似地點,屬於災難易發生的脆弱地區,以及許多地點開發已相當飽和,還要考慮如何協助這些民眾在新的地點重新站立起來,然後是這麼龐大長期的工作所需的經費又要由何處而來。這幾乎可說是:從未有人認真想過該作的事,也好似是「不可能的任務」般困難。
但是,台灣已正式出現「環境難民」。無論大家用什麼態度來思考,這些難民的問題就是大家的問題,我們必須想辦法解決。
國土減壓 移民亦為選項
短期內,大家只能一步一步地協助難民散居到各地,期望能減少那些還想回去重建家園的人數。中長期,則必須建立國民遷移計劃,協助部份民眾遷移到國外。
台灣地小人多,災難頻傳,乃是所有人所熟知的。要根本解決環境難民問題,就必須要降低環境壓力。所以協助部份願意到國外發展的民眾,遷移到如加拿大、澳洲、南美洲、中國、東南亞、非洲等地,以團隊合作的精神,建立新的家園,可能是國人必須開始深思的課題。
關於作者
柳中明,美國猶他大學氣象學博士、現任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兼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GCRC)主任、專長於全球變遷、大氣化學、大氣輻射等領域。
延伸閱讀
《專家:莫拉克巨災 是暖化惹的禍》林永富、張家綺 13-Aug-09 台灣醒報
《面對洪患 不能空談調適》林鼎傑 12-Aug-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百年大水 或非偶然》張楊乾 10-Aug-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眼光放遠 才能真正面對暖化》柳中明 22-Oct-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氣候難民 該何去何從
2009年8月12日 星期三
面對台灣土地的真相
卡玫基與鳳凰颱風災情綜合評估報告(檔案類型: PDF)
十年 我們學到了什麼?
作者:賀陳旦(財團法人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921十周年前44天,中南部被洪水沖垮。大自然再度警告台灣,我們處在一個多災的土地,面臨巨變的氣候。然而,我們有這樣的全民意識了嗎?那些蜂擁圍觀金帥飯店倒入河中的民眾夠瞭解嗎?那些以為雨不大,不須要疏散土石流紅色警戒區的村里長夠警覺嗎?那些視野溪整治等同水泥化河床的工程人員夠用心嗎?有太多教訓沒有從根源檢討,有太多僥倖依舊得逞!
首先,高屏溪水量一年80億噸,為台灣河川之冠,卻有85%流入大海(其他河川平均70%入海),高屏地區地下水豐富(以致屏東縣自來水普及率為全台最低)。也因此長期超抽地下水造成嚴重地層下陷。活在水鄉,而不疼惜水,終為水患,乃至生命財產隨水而亡。
其次,氣候變遷的趨勢是雨量集中,一次颱風帶來2000毫米雨量,出乎人料,確非一般人為設計所能防範,但是假設我們治水工程的設計理念一直是儘快讓水流走(流入大海),現行水溝式河溪流速更快,不及回注地下,會使不頂大的雨也被束集水量,猛力沖向堤防,沖向橋墩,豈能不垮。我們等於在激化大氣變遷的惡劣趨勢,未達警戒的雨勢,也要成災了!這次雨實在大,但是八百億整治野溪的結果,是否讓雨水沖刷更疾不及走避,大有檢討餘地!
接著,我們看見一車一車的泡麵和各電視台一籮筐一籮筐「獨家」報導。許多專業救難人員都強調,最不應該送往災區的就是食物、衣服和未經訓練的的熱心人士。十年前921災後第三天許多載著中秋食物去給災民溫暖的車輛,塞住了搶72小時黃金時間的救護車。今天,這些個體救難英雄依然活躍在泥濘的路途中。
十年前,2700人離開了他們的親人。在思念中,在後悔中,這個社會學到管制檳榔種植;劃設土石流警戒區;停修台八線中橫(可惜只到去年);同時我們有了活潑的社區團體和美麗的新校園。這樣就夠了嗎?就對得起天人永隔的傷慟嗎?看看這一場水災,聽聽外國媒體的評論,我們心裡有數:我們從未痛下決心,做得更少。這回,我們要做什麼來向再度失去家人,土地的同胞交待?
個人主張,非得要從長遠、從根本策劃災區未來,一定要全民、要持續建制國家風險體系:
第一、高屏地區的產業和聚落應該以國土計畫高度,尋求適合當地水土和人文的產業活動,例如:養生、觀光和原住民藝術。
第二、921善款現轉往行政院賑災基金會之45億元,應以提升整體國家防災意識和救災效率為目的,早日解凍,並成立專責法人聘專業人士主動規劃,靈活運用。
第三、已完稿之國土計畫法,國土復育條例等國土保育基本法朝野合作限期通過。各級政府據以完成保育區劃設及轉作計畫。
第四、今年3月研擬之高屏溪整體治理綱要計畫及相關流域整治特別條例即刻完成法定程序。其餘四大河系流域治理組織,應剋定期限庚續成立。
十年,我們學到了什麼? 風雨中,我們要給個答案!
轉自:十年 我們學到了什麼? |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
還地於河(Room For River)的時代來臨
作者:徐蟬娟(水患治理監督聯盟易淹水地區小組召集人)
作者註:本文原寫於去(2008)年卡玫基風災過後,一年來馬政府又提出「愛台十二項建設」、「農村再生條例」、「四年五千億擴大內需」等等各種名目的硬體建設。
很遺憾的,這當中我們未見有目前世界當紅的「綠色產業」;也未見有為地球氣候暖化盡一份心力的改善方案,反而立即推出碳排放量增加7%的「國光石化」,讓台灣的環保倒退20年,令人擔憂不已。今年的汛期又將到來,想必全民都在「挫咧等」,要看看治水的成效如何。(寫於2009/06/09)
莫拉克侵台造成南台灣嚴重的災害,重新檢視這篇去年未發表的文章,很悲哀的,不幸災難預言被筆者言中。我不是水利專家,可是二年來基於對8年800億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的監督工作,走訪了台灣全島的河川,拜訪了許多當地淹水的居民,深深感覺到水利署的規劃完全是與地方居民脫節的。
雖然在水患治理特別條例有規定要舉辦地方說明會,可是總是沒有落實,不是地方居民不參與,而是資訊無法傳達。為什麼會淹水? 縱然有各種自然與人為的原因;而治水,縱然有各種錯綜複雜的困難。
我必須要說:水利署及農委會的官員與同仁有許多真的是很認真與敬業。然而,整個大方向是錯誤的,又如何能期待有好的結果?違反自然法則者,大自然終究全部都要回去了。(寫於2009/08/11)
去年(2008)卡玫基、鳳凰、及辛樂克颱風來襲,造成台灣各地淹水嚴重、土石流爆發,益發突顯台灣的水患問題。
2006年1月13日「水患治理特別條例」於立法院通過後,只見台灣的河川及山林遭到撲天蓋地般的工程破壞及水泥覆蓋。原有的自然河川被破壞施做水泥工程;崩塌的山林地未見復育,又因施工而更形破壞,嚴重違反水土保持目標,讓台灣各地的環保團體憂心異常。
「水患治理監督聯盟」於96年8月成立以來,串聯了各地關心「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的團體來共同參與監督本計畫的執行。經過一年多以來的參與,累積了一些經驗,可是也更為憂心此計畫的後續工程不但無法解決台灣的水患問題,且更嚴重地破壞台灣的自然生態。
因此,本人有以下的呼籲:
一、治水須要有新觀念
(1)水利署必須重新檢討現有的防洪標準
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環境下,台灣近年不斷的面對瞬間雨量超過100公厘、累計雨量超過1000公厘,而水利署的規劃仍然只侷限於縣(市)管河川25年重現期洪水設計。而本次(指去年卡玫基風災)水患超過200年重現期的地區共14處,設若台灣將來每年均須面對此等或更嚴重的雨量,水利署不能只說:「因降雨量超過計畫保護標準,仍有致災之可能」。此種說法實不能信服於民眾,只能突顯水利署對於目前的水患無能為力,提不出有效的辦法。
(2)建河堤 「束水」 是錯誤的方法
水利署下各河川局的人員大都為水利工程背景,思考方向只有單一的以水利工程方法來解決。所以「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下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建河堤,只有少數是滯洪工程。從大禹治水以來我們就被教育成 "堵水"是會失敗的,可是水利署目前能用的手段就是「蓋河堤」,而且是從下游到上游,整段都做。因為如果只做下游,就會淹到上游;如果只做右岸,就會淹到左岸。所以,等八年做完以後,台灣恐怕可以創世界金氏紀錄成為「萬里長堤」的國家。屆時,台灣所有河川全部都被 "束" 在河堤中,估不論自然性與親水性,請問這種方式可以承受超大雨量的來襲嗎?
(3)還地於河 (Room for River)
台灣長期注重經濟發展,完全忽略生態環境與土地的承受力。我們必須面對真相--台灣的地形山高水短而湍急、台灣的地質年輕脆弱常有地震易崩塌、台灣的氣候常有颱風等自然現象;我們也必須要面對台灣西部是由河川疏砂堆積起來的沖積平原的事實,原來廣大的平原就是河川的行水區。這五十年來,我們不斷的與河爭地,不斷的蓋河堤,生出河埔新生地供生產使用(例如:台糖用地)。為了有更多人類的使用空間,我們發明了垂直90度的水泥護岸,將河川束縮變成排水溝,不但失去自淨能力,當雨水量大時水流速度更快,衝力也加大,造成水患災害的加劇。
面對異常的氣候,解決水患之道必須反向思考--該是我們把空間還給河流(Room for River) 的時候了!
二、治水須要有擔當與遠見的政府
(1) 治水須要有更高層次的統籌單位
「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分為三個單位--經濟部、內政部、農委會。三個單位分治,各管各的,有重新檢討的必要。
經濟部雖提出本計畫為整體流域性的「綜合治理」計畫,但實際執行面卻不是如此,三個單位仍然各行其事。例如:山區為河川的集水區,但管理及治理單位為農委會林務局、水土保持局,河川局縱有不同意見,卻無法有橫向溝通的管道與仲裁的單位;本計畫大部分為縣(市)管河川,河川局與各地縣市政府間就責任歸屬、土地徵收等問題則更為錯綜複雜。水利署雖屬經濟部下之中央單位,但無法處理眾多種種非河川局下必須處理的業務,特別是土地徵收及地方政府負擔經費的問題。建請行政院深入了解,並做調整。
(2)治水必須從都市規劃與土地利用觀點切入
有更高層次的統籌單位來處理治水是希望能從都市規劃與土地利用的觀念切入,建請行政院高層組成專案小組,成員包含國土規劃(與復育)、都市規劃、地質、氣候、生態環境、與水利專長(不只是水利工程) 等多面向的人員。
我們呼籲中央及地方政府拿出魄力來重新規劃國土利用與都市(鄉村)的區域性土地利用,有擔當的畫出「洪泛區」,而不是駝鳥心態討好每一位選民,堅持台灣每一寸土地都 "不淹水"。其結果只有把台灣都市及鄉村全部用水泥圍起來,恐怕都無法完成馬總統的 "不淹水" 目標。 只有從都市規劃與土地利用觀點切入,真正面對問題才能根本解決水患問題。水利署不是不知道淹水原因是因為台灣土地過度開發,限縮了水的洪泛區域與能力,惟水利署隸屬在經濟部底下,面對上司的決策,無以置喙,也無能為力。
(3)以目標為導向的預算分配方式
我們了解馬總統的「苦民所苦」,但一味灑錢,而不去了解真正的淹水原因與提出正確的解決之道,實與民之所望相去甚遠。而現在因為淹水,各地的父母官更有理由向中央要錢。惟目前「先有預算,再做規劃工程」的治水方式,有如貼膏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甚或貼錯膏藥,可以預見其結果。
建請中央制定政策,請地方政府提出重新規劃都市(或區域)發展計畫,包含回收水資源管理與應用等綠色節能觀念,有效處理區域排水問題,獎勵以能提出都市(或區域)改善計畫有效解決水患問題,並能做有效利用,將不利條件轉換為有利條件之縣市為優先補助對象。 有智慧、肯努力為民著想的地方政府才值得投資,否則錢只是被拿去綁樁標工程,徒然浪費而已。
除了緊急,有立即危險的工程之外,應重新訂定治水目標、重新檢討治水方法與策略。
這樣的做法,一方面可以讓各地方政府相互競爭提出策略,一方面也可廣納各方意見,提出具有多元看法的解決方案,而不是一切以水利工程的主張為唯一的解決方案。
三、治水須要落實民眾參與
現行機制為規劃完成、發包後、開工前才舉行地方說明會,往往當地方民眾介入時已為時已晚,幾乎無法影響任何規劃設計。而農委會林務局及水保局的說明會開會地點均在林務局或水保局,離施工地點甚遠,無法有效通知當地居民,或讓居民參與。這種民間參與方式只是徒具形式寥備一格而已。建請經濟部水利署、農委會林務局/水保局、內政部營建署、農田水利會等基於尊重當地居民為要,督促執行單位改善。
在更高層級的民間參與方面,建議經濟部推動小組、工作小組、及審查小組中必須有民間參與的機制與代表。
結論:
為避免台灣二十多年環境保護運動的成果毀於一旦(註:台灣環境已經於本次莫拉克颱風毀於一旦,不幸被筆者言中),期盼政府拿出魄力與智慧。拼經濟不見得必須要與生態對立,解決水患亦可以與生態保育同時兼顧。以解台灣土地遭受水泥敷蓋,河川自然生態被破壞殆盡之危機。
轉自:還地於河 Room For River 的時代來臨 |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
2009年8月9日 星期日
城鄉永續 與災害共生
【聯合報╱邱文彥/台灣海洋大學教授(北縣永和)2009.08.10】
颱風莫拉克帶來的豪雨,重創南台灣。在積極搶險救災後,台灣應痛定思痛,重新思考組織再造有無仿美國設置「緊急災變管理署」之必要,強化統合協調,並開啟國土永續的新思維。
荷蘭地勢低窪,水患頻仍,雖水利工程舉世知名,也逐漸體認人難勝天,著手「以災害為導向」的新思維,從山到海,針對災害潛勢地區逐步調整其國土規劃,將人口密集災區逐漸疏遷,轉作農業或開放空間,期「與災害共生」。
「都市防災」關係民生福祉至鉅,日本將公園綠地或學校操場、球場下挖,當作臨時滯洪池;低窪地區的建築要求一樓挑空,以因應洪水入侵;甚至,荷蘭還發展浮動房屋及水上社區。
台灣地盤下陷和洪氾溢淹區,在土地利用、產業結構和建築設計上應有新規範,區域水系要提高防洪標準,擬定配套機制鼓勵廣建滯洪池,或定常性之開口合約俾緊急時徵用抽水或其他救援設備。飛翼型救援船艇應有必要,以避免傳統船隻螺旋槳被漁網或廢棄物絞壞。
台灣雨量集中,七成雨水卻流入大海,因此水循環利用仍大有改善空間。常見建地開挖時,汩汩湧出的地下水任令流失或直接排入下水道;豪雨沿屋注下的水量也沒有回收利用的基本措施。
德國要求開發之地下水須以導管補注回地下含水層;美國新澤西州將地下水補注區劃設保護,都高度重視地下水保護。國內「綠建築」的觀念,還需要大力宣導推動,大型或公共建築可以列為首波對象,地下水的調查、補注和保護則須更加重視。
為了減少加劇氣候變遷,未來產品從產地到市場的「碳足跡」須力求降低。都市內依住、商、工、農等傳統分區概念,過度仰賴跨區交通當與時俱進了。如善用網路和物流市場機制,應可減少交通碳排,未來都市可考慮以混合使用的「鄰里單元」為基礎,食衣住行以腳踏車或步行全數搞定;每周二天在家上班,也可能成為常態。
都市的「熱島效應」使節能省電難有效率。將來有無可能運用高樓產生風壓的微氣候原理,將都會核心地區有規劃地興建高樓,造成常態「風巷」,引風疏熱?近來午後屢見雷陣雨,台灣越來越像東南亞了。
但是東南亞都市綠蔭盎然,大樹成群。據研究,每增加綠覆率百分之十,可降低都會區溫度攝氏零點一三至零點二八度。國內市區的綠覆率,恐遠不足以應付未來高溫的氣候。將來在大量增闢綠地、鼓勵廣植樹木外,國外採取綠色植物覆牆,使用新式隔熱材料或設計的方式都值得參採。
台灣中南部養豬廢汙問題嚴重,豬糞如能發展沼氣、廢水淨化循環、植草烘焙製碳,甚至推展有機蔬果和電動車輛,成為「資源循環零廢棄」的「生態社區」,將為一舉解決汙染,又能因應氣候變局的新思維。諸多創意,企盼我國城鄉更為永續發展。
漂流教室
作者:吳音寧
「這一課,」自然老師低吼雷的語言
說:「看來得再溫習一遍。」
於是光劈裂天,暴雨頃刻八百毫米
千層泥浪漂流教室是孤島中的孤島
沒有窗、沒有牆、沒有倒寫知識的黑板
僅山脈赤裸裸被強行脫掉綠色裙襬
僅香蕉金黃葡萄深紫果實纍纍爛在盛夏;僅僅是
小明同學辛苦的貨車被落石擊中
像被老師的粉筆意外丟到;僅僅是
阿美同學嬉鬧的童年來不及長大;僅僅是
阿公同學驚愕著百歲的最後一眼
焦黑成問號向天;僅僅是啊
我們班最窮的那些一夕之間都沒了家
沒了沒了,億萬年才形成的地表
溜滑著,不堪忍受繁華的重量
而風撩起隱蔽的傷
很痛很痛而已
這次僅如此而已
賀伯、桃芝、納莉、象神、敏督利
再見了,課堂裡消失的同學
消失的花朵樹木、山豬野鹿
消失的希望;橋斷了
彩虹會不會升起
自然老師伸出斷掉的手
特別點名,往懷裡揣入錢包
亮出建設藍圖的壞同學:
「你們可不可以......
可不可以別那麼勤奮、那麼過分?」
但同學們左顧右盼,都以為不是在說自己
於是雨是懲罰是撫慰、是溫柔的情書
瘋狂的咒語,狂洩於島中有孤島
哭了三天三夜後,自然老師預感到下一次
唉,課程可能必須更嚴厲
轉自:漂流教室 |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