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7日 星期二

中研院:全球暖化 台灣水旱災將增加


中研院:全球暖化 台灣水旱災將增加.jpg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27日電

中央研究院今天表示,全球溫度增加,強降雨也會增加,小、中強度降雨則會減少,因此未來台灣的水旱災將會增加,呼籲應儘速做好完善的國土規劃。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兼主任劉紹臣、臺灣大學與中國科學院研究團隊,利用量化的方法,分析「極端降雨」與「全球溫度」的關係,登上國際專業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通訊」(Geophysical ResearchLetters)。

這項數據,較先前全球氣候變遷權威機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2007)的氣候模式預測,大過10倍。

劉紹臣解釋,IPCC2007雖曾經說明水災及旱災都會更嚴重,但也因不定性高、無法量化而較保守。這篇論文將「極端降雨」與「全球溫度」量化,為氣候模式提供關鍵模擬指標,也對全球暖化引起的水、旱災風險評估奠定基礎。

劉紹臣表示,最近幾年科學家發現,全球各地過去數10年強降雨隨全球溫度增加,而中、小強度降雨則減少,但極端天氣隨氣候的變化很難由模式預測,不定性極高,無法量化,尤其是區域性的氣候變化更難預測。

劉紹臣表示,全球溫度每增加1度,台灣前10%強降雨就會增加約140%,而前10%小雨則會減少約70%;全球溫度對中國華南的影響則較小,約是台灣的一半。

劉紹臣表示,1961年至2005年間,全球溫度約增加0.7度,全台灣前10%強降雨增加約100%,小雨減少1倍;IPCC的氣候模式估計2005年至2030年間,全球溫度會再增加約攝氏0.7度;因此台灣前10%強降雨,在未來25年左右會再增加100%。

劉紹臣表示,由於台灣前10%強降雨大都來自颱風,更大、更多的摧毀性水災、土石流,未來將無可避免;台灣中、小雨卻逐漸減少,但中、小雨是保持土壤濕潤及地下水的關鍵水源,台灣中、南部春冬兩季常因此而產生旱災,將會更嚴重、頻繁。

劉紹臣表示,由於二氧化碳在大氣生物圈系統生命期很長,想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減緩全球暖化,還需數十年的努力,因此制訂因應策略以及完善的國土規劃,是當務之急。

981027(中央社資料照片)
http://tw.green.charity.yahoo.com/article/newsurl/d/a/091027/5/1trul.html



享受熄燈後的「自然夜生活」

享受熄燈後的「自然夜生活」.jpg

問:如何享受熄燈後的「自然夜生活」呢?

答:
以下是一些實用的小建議:

1、為你的孩子唸唸故事
他們將會對這個另類的氣氛感到興奮。

2、和心愛的人及朋友一起享用晚餐
試著問問看你的愛人:「要不要一起喝杯紅酒?」。這會給你一個絕佳的機會與你最喜歡的人共進晚餐。

3、走出戶外,到公園或野地做自然觀察。
不開燈的夜晚,所有夜行性動物會更自在,你可以去尋找牠們的蹤跡、傾聽夜晚的聲音。

4、與家人共渡月光夜
關掉電視、電燈,乘著月光,和家人們在月光下砌茶、抬槓,分享有趣的故事。

5、泡個熱水澡
燭光將在水面閃爍著,再加上芳香的蠟燭,它會帶來更完全的放鬆。

6、沒有燈的時候,星星看起來會更明亮,創造你自己的星座,為它們編個獨特的故事吧!

7、在燭光下寫封信
這樣的夜晚會讓你想起那些不在你身邊的親朋好友們。

8、就像平常一樣渡過
像平常一樣渡過也很好,靜靜享受獨處的片刻,不做什麼特別的事。

9、在黑暗中體驗視障朋友的生活,想想社會可以如何變的更友善。


更多熄燈小撇步,請上夏至關燈主題網站查詢:www.lightsoutday.org.tw



荒野保護協會 邀您響應國際抗暖化行動
荒野邀您響應國際抗暖化行動.jpg



2009年10月18日 星期日

暖化威脅 馬爾地夫恐遭「滅頂」之災

馬爾地夫恐遭「滅頂」之災.jpg
馬爾地夫群島帶有濃厚的南洋風情,四季如夏。圖為在首都馬累的一座人工海水浴場。(Getty Images)


馬爾地夫恐遭「滅頂」之災(新紀元/馮靜)

被譽為「人間最後樂園」的島國馬爾地夫,正面臨海水上漲的滅頂之災,準備舉國搬遷;隨著海平面的緩慢上升,人口密集的沿海大都會將湧出大量「氣候難民」。

在印度洋寬廣的藍色海域中,有一串明珠般的白沙環繞的綠色島嶼被譽為「人間最後的樂園」,吸引著眾多的遊客前往度假。但由於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這個地球上海拔最低的島國──馬爾地夫(Maldives)正面臨著「滅頂」之災。馬爾地夫政府正籌備資金到國外購買土地準備舉國搬遷,成為近代全球氣候變遷的首批「氣候難民」。

十一月十一日宣誓就任的馬爾地夫新總統穆罕默德‧納希德表示,他的政府將開始從每年十多億美元的旅遊收入中撥出一部份,納入一筆「主權財富基金」用來購買新國土。

馬爾地夫大部份國土僅比海平面高出一點五米,最高處也不過海拔二點四米。根據聯合國一份報告預測,由於全球變暖導致冰川融化,海水水位到二一零零年將比現在上漲二十五至五十九公分。海平面上升使馬爾地夫整個國家岌岌可危。

納希德說:「我們不想離開馬爾地夫,但我們也不想淪為『氣候難民』,在臨時帳篷裏住上幾十年。」他說:「我們無法阻止氣候變化,所以必須在其他地方購買土地。這是為最壞可能的結果作一個萬全之策。」

至於舉國搬遷到哪裏,納希德說,他已與多個國家商討過,對方反應都是「樂意接受」。納希德的心中已有幾個目標。印度和斯里蘭卡兩個國家因在文化、飲食和氣候方面都和馬爾地夫接近而成為首選,澳洲因有大片無人居住的土地,也是考慮對象。


人間最後的樂園

馬爾地夫被推崇為全球最美麗的海島、印度洋中最美的花環,一千一百九十二個散布在印度洋中的珊瑚礁島中,只有二百五十個島有人居住。國土約九至十萬平方公里,陸地面積僅有二百九十八平方公里,藍綠色的海水、潔白的沙灘和豪華的度假村酒店,被譽為印度洋上人間最後的樂園。

首都馬累(Male)所在的馬累島為最大,將近二平方公里,居民也最多,近十萬人。這個小小都市可躋身世界迷你首都之列,也是馬爾地夫政府所在地。馬爾地夫曾是英國管轄地,人們多信奉伊斯蘭教。旅遊業和捕魚業一直是這些群島的經濟支柱。

但馬爾地夫80% 的陸地低於海平面一公尺,平均海拔只有零點九公尺,許多島嶼遭到海水不斷侵蝕。二零零四年,南亞強震引發的大海嘯來襲時,馬爾地夫一度有三分之二國土被慘遭巨浪吞噬,在海嘯肆虐後,有二十多個島嶼永遠的從地圖上消失。


全球暖化帶來的危機

不止是馬爾地夫,全球暖化給整個人類帶來危機。就中國而言,據中新網報導,近百年間,中國海平面上升了二十至三十公分。據估算,當海平面上升一米時,上海等大城市將面臨浸沒的災難;中國沿海將有十二萬平方公里土地被淹,七千萬人口需要內遷。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黃河三角洲都將面臨被海水吞沒。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警告世人全球暖化現象日益嚴重,可能導致海平面上升淹沒部份陸地。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去年的報告,明確揭示人類面臨地球升溫造成海平面上升的威脅,從紐約到東京,全球人口超過五百萬的大城市約有三分之二可能遭淹沒,影響人口達六億人。

美國科學家預測,一旦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五十年內紐約及白宮都逃不過被水淹的威脅。海平面只要上升六十公分,紐約兩處機場就會泡在水中,華府的白宮和國會則岌岌可危,邁阿密、波士頓,或是舊金山西岸都有可能成為水都。據統計,若是全球暖化沒有減緩,全球有2% 的土地將被淹沒。

屆時,不僅是馬爾地夫,曾經給人類帶來繁榮的沿海大都市都可能首先遭到滅頂之災。高爾說:「海平面每上升一公尺,全球『氣候』難民增加約一億人,上升六公尺就有四億五千萬難民。」


暖化因人類活動所致

IPCC 稱,近百年來,全球平均溫度上升約0.6℃,增暖速率為每百年0.5℃,海平面平均上升十五公分。到本世紀末,預計全球地表將平均增溫1.1 - 6.4℃,相應海平面上升十八至五十九公分。

IPCC 去年發表的氣候變遷報告稱,全球暖化有九成機率是因人類活動所致,並首次證實,南極與格陵蘭冰川大量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

人類活動被廣泛認為是自工業革命以來,伴隨世界經濟迅速發展、人口爆炸性增長、資源過度開發、能源需求量大增,結果環境污染、生態失衡,大氣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含量猛增等,導致了氣候變暖。

科學家在上世紀末就預言,假使地球環境持續暖化,馬爾地夫在百年內終將被海水滅頂,成為另一個「消失的亞特蘭提斯」。這是近代人類因氣候變遷造成的第一批「氣候難民」。


亞特蘭提斯消失的啟示

有關「亞特蘭提斯」的傳說,始於古希臘哲學之祖──柏拉圖(西元前四二七至三四七年)的二本對話錄《克里特雅斯》和《提邁尤斯》。根據柏拉圖的說法,約一萬一千一百五十年前,亞特蘭提斯這個島國突然遭遇地震和水災,不到一天一夜就完全沒入海底,超高度文明的大國就這樣一夕間消失。

柏拉圖這樣描述亞特蘭提斯的毀滅:「海神傳下來的法律使亞特蘭提斯人民世世代代安居樂業,海神的公正更獲得天下人一致的景仰」,「可是亞特蘭提斯的社會開始腐化,民間竟崇拜起貪財愛富、好逸惡勞和窮奢極欲的各種偽神。」

「到了聖潔的一念逐漸黯然失色,並被凡俗魔障掩蓋以致人欲橫流的時候,那些擔不起齊天鴻福的亞特蘭提斯人,就幹起不正當的事來,明眼人都看得出亞特蘭提斯人日趨墮落,他們天生的美德逐漸喪失,不過那些盲目的俗人利欲薰心,不明是非還興高采烈自以為得天獨厚。」

亞特蘭提斯是否存在,已有很多科學家試圖尋找,發現大西洋底確有一大塊陸地,但無法確證這個古島是否如柏拉圖所述那樣走向毀滅的。不過,從對話錄的記載,人們能推測亞特蘭提斯是在擁有高度文明,在國家富裕中,社會開始腐化,最終在大災難中頓然消失。這是否也是現代社會的迷思呢?


馬爾地夫計畫成為全球第一個碳平衡國家.jpg

馬爾地夫計畫成為全球第一個碳平衡國家(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2009年3月19日)

3月初的哥本哈根會議中,科學家針對氣候暖化造成海面上升發出更嚴重的預測及警告,即本世紀末海平面有可能上升最多1公尺。這對於平均海拔高度僅有2公尺的馬爾地夫來說,無疑又是樁壞消息。

這個印度洋上的島國只有38萬人口,遠走他鄉另起爐灶也許是最便利的解決方式,但他們決定採用更積極的方式面對問題、扭轉困境。

馬爾地夫總統納許德(Mohamed Nasheed)3月15日宣佈一項前瞻性計畫,將在10年內讓全國達成碳平衡,並呼籲其他國家起而效尤。

根據英國衛報報導,納許德總統得到英國氣候變化專家古德爾(Chris Goodall)與林納斯(Mark Lynas)的協助,規劃出大膽的「碳平衡」(Carbon Neutral)計畫,目標是馬爾地夫群島在2020年以後不再使用任何化石燃料。

計畫內容包括:
.興建155座發電風車
.設置屋頂太陽能電板,總面積0.5平方公里
.興建以椰殼為燃料的生質發電廠
.配合再生能源發電,建造電力傳送設備與儲電系統
.家庭、企業與車輛改用清淨能源,逐步淘汰汽油與柴油車

馬爾地夫的計畫並非全球首創,挪威才是全球第一個推出碳平衡計畫的國家。然而挪威的目標是2030年達成零排放,並且有部份將以投資海外植林的方式抵銷。馬爾地夫的行動相較之下更為積極大膽,不但目標時程比挪威早10年,也企圖做到真正「本土零排放」。

負責規劃清淨能源項目的古德爾表示,「我們不否認在過程中一定會有些陣痛,例如電力供應必須短暫中斷,但我們認為打造零排放的馬爾地夫是一項可以克服的挑戰。成功之後,還可以向冷眼旁觀的已開發國家做出示範,說明這一切是可行的,成本也很合理。」

這項「10年除碳計畫」的總成本約1億1千萬美元,但石油進口量日漸降低所帶來的收益很快就能打平成本。若油價維持目前水平,達成收支平衡的時間估計在22年左右;若油價上漲到每桶100美元,則只需11年。

納許德總統在致詞時指出,「氣候變化是全球性的緊急事件。就像是世界有心臟病發的危險,我們的行為卻只是在對付小感冒。我們馬爾地夫今天宣佈,要成為世界上對環境最友善的國家,我只能希望其他國家可以跟進。

參與擬定計畫的林納斯說,「馬爾地夫是個窮國,但今天這個窮國的政府向製造污染的富國們下了挑戰書。」

※參考資料:英國衛報



馬爾地夫海底內閣會 凸顯暖化威脅【中國時報/2009-10-18】

馬爾地夫海底內閣會 凸顯暖化威脅.jpg
▲馬爾地夫10多名政府閣員17日潛水至5公尺深的海床,舉行別開生面的海底內閣會議,會中簽署一份文件,呼籲全球攜手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這次活動旨在凸顯全球暖化導致海水上升對該國生存的威脅。(美聯社)

氣候暖化問題若不及早遏止,全球島嶼都將面臨淹沒危機。印度洋赤道附近島國馬爾地夫今天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海底內閣會議,以凸顯全球暖化導致海水水位上升,對該國生存造成嚴重威脅,將來可能全國都會被海水淹沒,內閣會議就必須在海底舉行了。

為了這場會議,內閣部長們幾周前便開始受訓,學習潛水、使用水肺、以及海底溝通的手勢。


總統親自下海 呼籲全球減碳

這場史上第一次的水下內閣會議,選在馬國吉里富希島(Girifushi)外一處潟湖水下五公尺深的海床進行,由馬爾地夫總統納希德親自主持。十四名閣員中,兩位因為健康因素無法下水,另外一位出國不克參加。

會議進行了半小時,閣員們以手勢、防水筆、寫字板溝通,最後通過一份文件,該文件事先用防水框護貝並固定在會議桌上,文件旨在呼籲全球攜手合作,努力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由於納希德本人已有潛水執照,所以數周來未跟著其他閣員勤練潛水。開會當天,每個閣員身邊均跟著一位潛水教練以及一位隨扈。一群記者也跟著下海,從旁觀察記錄。

馬爾地夫由將近一千兩百個珊瑚島組成,地勢低窪,平均海拔高度僅二.一公尺。若全球暖化持續惡化,導致冰山大量融化以及海平面上升,馬爾地夫恐遭吞噬。


面臨淹沒危機 擬為國民覓居所

納希德去年當選後曾提議,將想辦法集資幫馬爾地夫卅五萬公民另覓適合居住之處,據說洽談國家包括斯里蘭卡、印度乃至澳洲。此外,該國是第一個提出十年內達到碳平衡的國家。

這次納希德又別出心裁,將內閣會議移師到海底舉行,無非就是想向全球傳達海平面不斷升高的嚴肅課題。

而聯合國預定十二月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全球氣候變遷會議,希望就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能達成新的協議,取代二○一二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



即將滅頂!馬爾地夫決向遊客徵環保稅【大紀元/2009.09.08】

全球11處瀕臨消失的美景-馬爾地夫 馬爾地夫群島—2050淹沒2.jpg
馬爾地夫全國超過八成的面積,是由散落在印度南方的1192座珊瑚礁島組成,以高價奢華度假勝地和白沙環礁而聞名。

馬爾地夫(Maldives)當局今天表示,為了節省政府開銷,今年將無法出席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並因氣候變遷導致海平面上升,將對所有使用當地觀光資源及設施的遊客開徵新的環保稅。

馬爾地夫第一位民選總統納希德(Mohammed Nasheed)接受媒體訪問時說:「國家經費不足,我不能前往哥本哈根(Copenhagen)出席會議。」他又說,他的缺席可以為政府其他部門立下撙節支出的榜樣。

據悉,馬爾地夫生產總值8億5000萬美元,觀光收益佔其中1/4以上。不過,近幾年馬爾地夫觀光業收入大幅下滑,政府財政赤字創下歷史新低,導致經濟嚴重受挫。

另外,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2007年曾發出警告,到了2100年,馬爾地夫的海平面會上升18到59公分,全國陸地將幾乎不適合居住。

今年3月時,納希德曾表示,將於10年內讓馬爾地夫成為全球第一個碳排放量為零的國家,並很快將向遊客徵收環保稅。

馬爾地夫全國超過八成的面積,是由散落在印度南方的1192座珊瑚礁島組成,高於海平面平均值部分,都在一公尺以下。以高價奢華度假勝地和白沙環礁而聞名。



全球暖化小常識全球暖化到底是什麼












全球11處瀕臨消失的美景


如果你已經依照「人生必去的50個景點」擬定了終身旅行計畫,現在應該修改一下行程,趕緊將瀕臨消失的美景列入首要考量。

由於觀光客氾濫和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許多名列聯合國「世界遺產」的地方恐會逐一消失、破敗或關閉,而且可能必須在2020年以前謝絕觀光。

想像一下,未來你必須上網購買彩券,中獎才有資格參觀美景,或者你必須提前申請、納稅給景點,獲准後才能買機票出發……,聽起來很荒唐,機率比中樂透還低,卻非常可能發生。


中國.甘肅月牙泉—2015乾枯

全球11處瀕臨消失的美景-中國.甘肅月牙泉—2015乾枯2.jpg 全球11處瀕臨消失的美景-中國.甘肅月牙泉—2015乾枯.jpg
中國絲路,是一條回蕩千年歷史跫音的中西交流古道,鳴沙山下的月牙泉,黃沙吹不進、湖水不乾枯的景象,讓古代人嘖嘖稱奇了千百年。但是,月牙泉不乾涸的神話,卻在未來10 年即將破滅!

近30年來,月牙泉的水位愈來愈低,生長在水邊的紅柳、沙棗樹也已枯死,根據中國調查發現,因為月牙泉附近的敦煌市,人口增加、耕地增多,水源需求變大,只好在當地的黨河、疏勒河上游建設水庫攔水,使得這兩條河的表面水無法補給月牙泉的伏流地下水源,造成月牙泉水位下降、湖面積縮小,遊客騎著駱駝到湖邊,看到湖面不成形的月牙,也多有失望。

絲路沿途受到人為破壞的景色,還不止於此,敦煌的莫高窟也因每年湧入超過60萬名的大量遊客,使得石窟內溼度、溫度與二氧化碳超過正常值,造成壁畫褪色、崩落。


★消失檔案

.瀕危原因:興建水庫而攔截補充月牙泉的地下水。
.補救方法:中國當局從2002年投入超過億元台幣,實施「綜合人工回灌滲水」治理工程,引用黨河河水回灌月牙泉,增加水分。
.不可不看:鳴沙山、月牙泉、莫高窟。



義大利威尼斯—2100滅頂

全球11處瀕臨消失的美景-義大利威尼斯—2100滅頂2.jpg 全球11處瀕臨消失的美景-義大利威尼斯—2100滅頂.jpg
近年來的地球暖化,亞得里亞海的水位持續升高,威尼斯正在陷入陸沈危機,每年有1/3的日子威尼斯都泡在海水裡,充滿「水感」。在聖馬可廣場上,經常可見遊客捲起褲管踩在水裡看古蹟。

中世紀,義大利最偉大的旅行家馬可波羅,他的故鄉威尼斯,是一座把建築建在亞得里亞 海海濱潟湖上面的水上城市,如同蜘蛛網般交錯縱橫的177條水道、四百條石橋,串聯118個島區,島上沒有汽車,家家戶戶都用船代步,獨特的水城風光,將完全走入歷史。

專家估計,在 2100年之前海平面會上升約1公尺,到了那時威尼斯也將滅頂,因此,義大利準備以造堤防的「摩西」計畫解決水患。如果,摩西計畫還是救不了威尼斯的話,以後這個水上之都的美名,可能得轉給美國拉斯維加斯、模仿威尼斯景色惟妙惟肖的「威尼斯人飯店」囉!


★消失檔案

.瀕危原因:海面水位升高,導致海水灌入,淹沒威尼斯。
.補救方法:義大利政府計畫在威尼斯沿岸建造2公尺的防潮堤,以防止海水倒灌。
.不可不看:水道兩旁的建築風光。



馬爾地夫 馬爾地夫群島—2050淹沒

 全球11處瀕臨消失的美景-馬爾地夫 馬爾地夫群島—2050淹沒.jpg 馬爾地夫-小船駛在乾淨的澄淨海上,就像飄浮在空中一樣。
馬爾地夫群島共有1,000多個珊瑚礁島嶼,全國平均海拔卻只有0.9公尺,許多度假飯店都將客房建於沙灘海面上,遊客一打開房門就可以直接跳入溫暖的海水中,與熱帶魚徜徉寧靜美麗的湛藍大海。

自從地球暖化後,印度洋水位逐漸上漲,科學家在上個世紀末就預言,假使地球環境持續暖化,馬爾地夫在百年內終將被海水滅頂,成為另外一個「消失的亞特蘭提斯」。

大賺觀光收入的馬爾地夫政府,本來對這個預言還覺得遙不可及,自從 2004年底發生南亞海嘯,淹沒馬爾地夫20多個島嶼後,開始膽戰心驚,害怕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因為大自然災害而全國撤離的難民國。而全球飯店業者也覬覦這一波浩劫後的觀光財,紛紛投下巨資搶島蓋飯店,彷彿想趁淹沒之前好好撈一票。

海洋保育學家目前正在努力解決馬爾地夫的珊瑚白化問題,對於海水上升的狀況,也顯得束手無策,總不能為千個珊瑚礁島嶼都圍上一圈防潮堤吧!看來,馬爾地夫的命運握在全球各國之手,惟有減少排放二氧化碳,讓地球不再暖化,馬爾地夫才不會消失在地球上。


★消失檔案

.瀕危原因:地球暖化、海面水位升高,導致珊瑚白化、海水灌入淹沒。
.補救方法:減少排放二氧化碳,減緩暖化的危機。
.不可不看:島嶼風光、熱帶魚、珊瑚礁。



秘魯馬丘比丘 —2100崩壞

全球11處瀕臨消失的美景-秘魯馬丘比丘 —2100崩壞2.jpg 全球11處瀕臨消失的美景-秘魯馬丘比丘 —2100崩壞.jpg
看過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電影《天空之城》的人,一定對那座飄浮在空中雲端的城堡印象深刻,位在南美洲秘魯的馬丘比丘(Machu Pichu),也是一座建築在高山之頂、充滿想像空間的印加文化遺址,被考古學家稱做「天空之城」、「失落之城」。

每年吸引超過50萬觀光客的馬丘比丘,以石材如同疊積木般砌出建築體,鑲嵌得天衣無縫,偉大的砌石技術讓現代人嘆為觀止。然而,此地的地質構造不穩定,加上觀光客的人為破壞、磨損石砌建築,遺址面臨地基移動、下陷的危機,隨時都有可能因為一個小地震,導致整座城崩解跌入懸崖,真的成了大家都找不到的「失落之城」。

馬丘比丘建於11世紀,是印加帝國的一座繁榮城市,16 世紀帝國滅亡後,馬丘比丘因位處高山,逃過西班牙人的破壞,不過當時的居民可能逃往山下,只留下這座巨石城市,靜靜地躺在山頂400年,在20世紀初才被探險家發現。如今,逃過西班牙人迫害的馬丘比丘,恐怕再也逃不過本世紀湧入的人潮。


★消失檔案

.瀕危原因:地基下陷坍塌、人為破壞。
.補救方法:秘魯政府提出了耗資7,000萬英鎊的緊急拯救計畫,強固馬丘比丘的地基;每日限制參觀人數500人。
.不可不看:太陽神廟、三窗廟、中央廣場、神鷹石等石砌建築。



埃及盧克索神廟—2050損毀

全球11處瀕臨消失的美景-埃及盧克索神廟—2050損毀2.jpg 全球11處瀕臨消失的美景-埃及盧克索神廟—2050損毀.jpg
假若《神鬼傳奇》要不斷拍續集,恐怕找不到真實的場景,埃及古跡中最引人注目的宮殿之城盧克索(Luxor),卡納克神廟(Karnak Temple )和盧克索神廟兩座古蹟,由於不斷被偷盜、建築物受損嚴重,難逃瀕危的厄運。

上漲的尼羅河水,正在威脅盧克索地區的神廟。由於該地區附近的農民習慣粗放式灌溉,導致尼羅河水的水位不斷上漲,再加上該區接近出海口,最近 10年來,建築鹽鹼化程度愈來愈嚴重,幾千年歷史的神廟群正被不斷侵蝕,而同時,鹽鹼化也正在侵蝕立柱和雕像所使用的顏料。

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最近正在制訂一項新的拯救計畫,試圖透過在兩座神廟周圍地區修建先進的排水管道系統和一個污水處理工廠,使神廟和河水隔離開來,從而保護這世界上最寶貴的古代遺跡。


★消失檔案

.瀕危原因:受尼羅河水上漲侵蝕,寶物被盜猖獗。
.補救方法:修建排水管道系統和污水處理工廠,區隔河水。
.不可不看:已發現的陵墓近70座,大都依岩開鑿,墓內有出色的浮雕和生動的壁畫等。



中國.安徽 黃山松—2100老死

全球11處瀕臨消失的美景-中國.安徽 黃山松—2100老死.jpg
沒想到連松樹也列入世界遺產,黃山的古樹名木有110株,進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有54株,其中的31株就是黃山松。

到過黃山的人,都會覺得大自然把鬼斧神工的奇蹟,都偏心地賜給了黃山,這裡「無峰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天生傲骨的黃山松,長在峰頂、生在壁縫,只要山壁有一點點土壤,就能發揮強大的生命力量札根。微薄的山露,能支持它生長,不管是風有多強、雪有多厚,蒼勁挺拔或曲折盤繞的姿態,都強硬得不受摧折。

松樹不可能萬年不死,黃山松一般壽命是500年,近年來黃山的幾株名松也進入衰老期,像著名景點「夢筆生花」山峰上的老松死後,原地被補植一株小松樹;樹齡450歲的送客松壽終正寢,黃山風景區園林局選定一批形狀酷似的替代「後備松」,準備移植遞補。老松具有歷經歲月洗禮的蒼勁之美,想要看這些老松可得趕快喔!一旦這些老松死亡,被補上新松後,可就沒了那分與黃山共榮千年的歷史感。


★消失檔案

.瀕危原因:進入自然衰老期。
.補救方法:選定替代「後備松」,準備移植遞補,並設專人與小型氣象觀測站,密切監測老松生長狀況與生長環境。
.不可不看:不管是古代的詩人畫家、現代的高官顯要,乃至升斗小民,一旦到黃山,必看迎客松與送客松。



澳洲大堡礁—2050珊瑚死亡

全球11處瀕臨消失的美景-澳洲大堡礁—2050珊瑚死亡2.jpg 全球11處瀕臨消失的美景-澳洲大堡礁—2050珊瑚死亡.jpg
小丑魚馬林尋找兒子尼莫的迪士尼動畫電影《海底總動員》,讓全球兒童第一回見識到珊瑚礁世界的美。

大堡礁擁有世界最大型活體珊瑚群,是聞名全球的潛水首選之地,地球愈來愈溫暖,對大堡礁的珊瑚礁與尼莫小丑魚來講,不是一件好事,因為這將導致珊瑚白化,進而崩解珊瑚礁的結構,尼莫的家再也不是五彩斑斕的海底花園。

珊瑚本身是白色,沒有色彩,全靠與珊瑚礁共生的單細胞藻類給顏色。但是共生藻不愛高溫,海水溫度過熱,逼得共生藻無法與珊瑚一起生活,珊瑚少了藻類,珊瑚骨架也無法快速成長,致使珊瑚礁生態也因此不完整,生活在珊瑚礁大社區的魚類,當然也沒有充足的食物來源。

新研究顯示,如果海洋溫度再繼續升高的話,大堡礁大部分的珊瑚礁將在 2050年前死亡,到時候大堡礁將是沒魚、沒蝦、沒生機的空蕩蕩,只剩下一堆死白珊瑚遺骸。如果還你現在沒趕得及去欣賞的話,以後可能只能看動畫、紀錄片來回味大堡礁的美。


★消失檔案

.瀕危原因:地球暖化、海水溫度升高,導致珊瑚白化死亡。
.補救方法:澳洲計畫用超級大片的塑膠布,覆蓋大堡礁的海面,減少日照的高溫破壞,來保護珊瑚礁。
.不可不看:熱帶魚群穿梭的珊瑚礁。



瑞士冰河景觀—2050融化

全球11處瀕臨消失的美景-瑞士冰河景觀—2050融化.jpg
近來,美國好萊塢針對地球暖化,製作了不少引起民眾關心的電影題材,就像迪士尼3D動畫電影《冰原歷險記2》中,描述冰河時期即將結束,氣溫升高、融解冰層,使得海洋水面上升,動物們為了求生存必須大逃難,用喜劇的手法反映出未來人類可能得面臨地球暖化後所造成的災難。

劇中樹獺喜德搞笑之際,可別忘記我們現在所處的地球也正在陷於暖化的危機中,以冰河景觀聞名世界的瑞士,過去 20年來,因為地球氣溫愈來愈熱,瑞士冰河開始蒸發,面積也少了15%,境內上百條冰河的外緣開始溶化而崩塌,每年消退3~5公尺,長度愈來愈短,預料在本世紀可能全部消失。瑞士觀光局趁冰河溶化前,乾脆把冰河溶化的狀態排進旅遊行程中,帶領遊客看溶化中的冰河、進入冰洞聆聽溶化水聲,用軟性的包裝呼籲遊客關注地球暖化問題。


★消失檔案

.瀕危原因:地球暖化、溫度升高。
.補救方法:有賴全球各國減少排放二氧化碳,減緩地球暖化的危機;瑞士有位工程師想出為夏季的冰河蓋上隔熱泡棉,減少日曬,阻止冰河融化。
.不可不看:冰洞、冰河。



德國科隆大教堂—2020限量參觀

全球11處瀕臨消失的美景-德國科隆大教堂—2020限量參觀2.jpg 全球11處瀕臨消失的美景-德國科隆大教堂—2020限量參觀.jpg
近20年來,一直進行修復的德國科隆大教堂,於1248年興建,歷經波折於1880年竣工,若非19世紀的復古風席捲歐洲,不然,這幢最高的哥德式建築藝術經典,恐怕永無完工之日上帝恩寵,好運不僅如此,1942年英美聯合空軍轟炸德國時,雖然科隆老城被毀掉90%,所幸德國天主教透過羅馬教廷提出要求,才讓教堂免遭轟炸,不過卻也中了盟軍十多枚炸彈、元氣大傷。

萬能的上帝終究無法庇蔭貪婪的子民,人類對環境的迫害、泛酸的空氣正無情地侵蝕教堂的每一塊斑駁石頭,加上鴿子高酸性糞便的肆虐,酸上加酸,整修清理的工作,必須加緊進行。

建築物占地相當於一個足球場大,全由16萬噸的磨光石砌成,如同石筍般向上延伸,直向蒼穹象徵人類與上帝溝通的渴望,除兩座高塔外,周遭還有11,000座的小尖塔。傳說音樂家舒曼即震攝於大教堂的氣勢,因而萌發了創作〈萊茵交響曲〉的意念。

為了保存古蹟,科隆市政府規定,城內所有建築不得高過教堂,因此形成當地的大樓地上建築只有7、8層,地下卻有4 、5層之多的特殊景觀。


★消失檔案

.瀕危原因:太多高樓影響教堂整體觀瞻,酸性物質迫害建築體。
.補救方法:自2004年列入瀕危的「紅色名單」,即將老城 200公頃的區域畫為「保護區」,不得隨意建造高樓。補救有成,今年恢復一般世界遺產。
.不可不看:四壁的窗戶面高積達10,000多平方公尺,嵌有描繪聖經人物的彩色玻璃。


轉自:眭澔平神秘世界部落格


2009年10月12日 星期一

暖化豪雨 極端天氣愈來愈多

暖化豪雨 極端天氣愈來愈多.jpg

雨量到底有多驚人,宜蘭冬山鄉寒溪觀測站,兩天內累計雨量已經破一千毫米,簡直就是中度颱風的降雨水準。

氣象專家解釋,全球暖化造成水氣越來越容易聚集,加上東北季風增強,才會讓宜蘭雨勢這麼急,未來這種極端天氣會愈來愈嚴重。

雨怎麼會下不停,颱風不是剛走,豪大雨又來,而且好像全部都下到宜蘭了。只是東北季風每年都會吹,為什麼今年的雨特別大?

原因就在於全球暖化造成海水溫度上升,蒸發到大氣中的水氣因此也跟著增加,偏偏這時候又碰上東北季風南下,對流雲系因此相當旺盛,再加上宜蘭的地形,就像這樣呈現一個兩面包圍,一面開口的喇叭口形狀,雲系進來就很難出去,雨也就不會停。

三大原因全部加在一起,宜蘭的災情因此變得嚴重,而且這樣每次下雨都成災的情況,可能會越來越常出現,民眾只能隨時做好準備,因為老天爺的臉色將來只會更多變。

(完整影音新聞請見:http://news.cts.com.tw/cts/life/200910/200910120329166.html


2009年10月6日 星期二

2009年台北國際綠色產業展

2009年台北國際綠色產業展
2009年台北國際綠色產業展.jpg


環保科技領航 為地球盡一份心

中央社訊息服務 20091006 15:56:50

在全世界面對地球暖化、氣候變遷與能源消耗的危機之際,為了深入推廣再生能源利用,落實環保理念並將台灣優良的綠色產品推上國際舞台,外貿協會與展盟展覽公司特別於今年10月21至24日,於台北世界貿易中心一館舉辦「台灣國際綠色產業展」。

本次的展覽將展示四大主軸:能源、環保、水科技及綠色生活區。邀請綠色產業相關之知名廠商,如巨獅創意科技、中興電工、旭光照明、京華工程公司、台塑長園科技等都將在展覽現場展示具有特色之環保產品。

同時為了將台灣對環保所作努力與國際接軌,政府單位如農委會、經濟部能源局、水利署也都將藉由本展展現台灣對於環保產業之推動成果。

除了來自於台灣豐富的展品外,本次展覽也徵集到美國各州駐華辦事處(ASOA)與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的參與,紛紛將藉由這個平台來展現美國與日本對於環保議題所投注的努力與成果;由此可見,本展已成為台灣綠能產業交流的重要平台之一。

另外絕對不可錯過的還有多場關於新興能源的研討會,例如由外貿協會所主辦的「台灣國際風力發電論壇」,邀請了來自美國風能協會資深副總裁Stephen Miner、英國SeeEnergy Renewables企業發展部總監Allan MacAskill、台灣風力發電設備產業聯誼會副會長伏和中先生及台灣風力發電之佼佼者華銳風電技術總監陳黨慧先生等國內外專家,說明風力發電於國內外之市場趨勢及未來潮流,這無疑將提供相關之業者與有意進入風力發電產業的廠商一個洞察先機的機會。

而在環保意識高漲的年代,各國也都積極投入綠色能源的研發與應用。因此,本次展覽也邀請了加拿大駐台辦事處於展覽中舉辦「加拿大環保與綠色能源研討會」,藉此不必出國考察就能瞭解加拿大對於綠能產業所投入的資源與應用的成果。

具備創意的節能與環保的展品固然是本次展覽的核心,為協助參展廠商能接獲更多訂單,將優良的綠色產品推上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主辦單位外貿協會繼「兩岸貿易投資促進團」採購首發團、面板採購團、吉林省經貿採購團以及採購二、三團後,再次成功籌組「大陸環保產業採購團」於10月21日(星期三)來台採購。

本團成員計有14家重要陸商,包括大陸福建龍淨環保、廣州迪森熱能、科林環保、江蘇天雨環保、合家資源、北京雪迪龍等,採購重點包括環保設備及工程,將為台灣帶來更大之的採購商機,並為兩岸經貿交流持續加溫。

「2009年台灣國際綠色產業展」將於10月21至24日於世貿一館舉行,展覽前三天僅提供專業買主參觀,10月24日(六)當天將開放一般民眾入場免費入場體驗各項綠能環保科技,藉此更能落實環保概念由身邊做起,為地球貢獻一己之力。

更多「2009年台灣國際綠色產業展」相關資訊,請至網站:http://www.greentaiwan.tw/chinese/index.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