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地夫群島帶有濃厚的南洋風情,四季如夏。圖為在首都馬累的一座人工海水浴場。(Getty Images)
馬爾地夫恐遭「滅頂」之災(新紀元/馮靜)
被譽為「人間最後樂園」的島國馬爾地夫,正面臨海水上漲的滅頂之災,準備舉國搬遷;隨著海平面的緩慢上升,人口密集的沿海大都會將湧出大量「氣候難民」。
在印度洋寬廣的藍色海域中,有一串明珠般的白沙環繞的綠色島嶼被譽為「人間最後的樂園」,吸引著眾多的遊客前往度假。但由於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這個地球上海拔最低的島國──馬爾地夫(Maldives)正面臨著「滅頂」之災。馬爾地夫政府正籌備資金到國外購買土地準備舉國搬遷,成為近代全球氣候變遷的首批「氣候難民」。
十一月十一日宣誓就任的馬爾地夫新總統穆罕默德‧納希德表示,他的政府將開始從每年十多億美元的旅遊收入中撥出一部份,納入一筆「主權財富基金」用來購買新國土。
馬爾地夫大部份國土僅比海平面高出一點五米,最高處也不過海拔二點四米。根據聯合國一份報告預測,由於全球變暖導致冰川融化,海水水位到二一零零年將比現在上漲二十五至五十九公分。海平面上升使馬爾地夫整個國家岌岌可危。
納希德說:「我們不想離開馬爾地夫,但我們也不想淪為『氣候難民』,在臨時帳篷裏住上幾十年。」他說:「我們無法阻止氣候變化,所以必須在其他地方購買土地。這是為最壞可能的結果作一個萬全之策。」
至於舉國搬遷到哪裏,納希德說,他已與多個國家商討過,對方反應都是「樂意接受」。納希德的心中已有幾個目標。印度和斯里蘭卡兩個國家因在文化、飲食和氣候方面都和馬爾地夫接近而成為首選,澳洲因有大片無人居住的土地,也是考慮對象。
人間最後的樂園
馬爾地夫被推崇為全球最美麗的海島、印度洋中最美的花環,一千一百九十二個散布在印度洋中的珊瑚礁島中,只有二百五十個島有人居住。國土約九至十萬平方公里,陸地面積僅有二百九十八平方公里,藍綠色的海水、潔白的沙灘和豪華的度假村酒店,被譽為印度洋上人間最後的樂園。
首都馬累(Male)所在的馬累島為最大,將近二平方公里,居民也最多,近十萬人。這個小小都市可躋身世界迷你首都之列,也是馬爾地夫政府所在地。馬爾地夫曾是英國管轄地,人們多信奉伊斯蘭教。旅遊業和捕魚業一直是這些群島的經濟支柱。
但馬爾地夫80% 的陸地低於海平面一公尺,平均海拔只有零點九公尺,許多島嶼遭到海水不斷侵蝕。二零零四年,南亞強震引發的大海嘯來襲時,馬爾地夫一度有三分之二國土被慘遭巨浪吞噬,在海嘯肆虐後,有二十多個島嶼永遠的從地圖上消失。
全球暖化帶來的危機
不止是馬爾地夫,全球暖化給整個人類帶來危機。就中國而言,據中新網報導,近百年間,中國海平面上升了二十至三十公分。據估算,當海平面上升一米時,上海等大城市將面臨浸沒的災難;中國沿海將有十二萬平方公里土地被淹,七千萬人口需要內遷。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黃河三角洲都將面臨被海水吞沒。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警告世人全球暖化現象日益嚴重,可能導致海平面上升淹沒部份陸地。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去年的報告,明確揭示人類面臨地球升溫造成海平面上升的威脅,從紐約到東京,全球人口超過五百萬的大城市約有三分之二可能遭淹沒,影響人口達六億人。
美國科學家預測,一旦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五十年內紐約及白宮都逃不過被水淹的威脅。海平面只要上升六十公分,紐約兩處機場就會泡在水中,華府的白宮和國會則岌岌可危,邁阿密、波士頓,或是舊金山西岸都有可能成為水都。據統計,若是全球暖化沒有減緩,全球有2% 的土地將被淹沒。
屆時,不僅是馬爾地夫,曾經給人類帶來繁榮的沿海大都市都可能首先遭到滅頂之災。高爾說:「海平面每上升一公尺,全球『氣候』難民增加約一億人,上升六公尺就有四億五千萬難民。」
暖化因人類活動所致
IPCC 稱,近百年來,全球平均溫度上升約0.6℃,增暖速率為每百年0.5℃,海平面平均上升十五公分。到本世紀末,預計全球地表將平均增溫1.1 - 6.4℃,相應海平面上升十八至五十九公分。
IPCC 去年發表的氣候變遷報告稱,全球暖化有九成機率是因人類活動所致,並首次證實,南極與格陵蘭冰川大量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
人類活動被廣泛認為是自工業革命以來,伴隨世界經濟迅速發展、人口爆炸性增長、資源過度開發、能源需求量大增,結果環境污染、生態失衡,大氣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含量猛增等,導致了氣候變暖。
科學家在上世紀末就預言,假使地球環境持續暖化,馬爾地夫在百年內終將被海水滅頂,成為另一個「消失的亞特蘭提斯」。這是近代人類因氣候變遷造成的第一批「氣候難民」。
亞特蘭提斯消失的啟示
有關「亞特蘭提斯」的傳說,始於古希臘哲學之祖──柏拉圖(西元前四二七至三四七年)的二本對話錄《克里特雅斯》和《提邁尤斯》。根據柏拉圖的說法,約一萬一千一百五十年前,亞特蘭提斯這個島國突然遭遇地震和水災,不到一天一夜就完全沒入海底,超高度文明的大國就這樣一夕間消失。
柏拉圖這樣描述亞特蘭提斯的毀滅:「海神傳下來的法律使亞特蘭提斯人民世世代代安居樂業,海神的公正更獲得天下人一致的景仰」,「可是亞特蘭提斯的社會開始腐化,民間竟崇拜起貪財愛富、好逸惡勞和窮奢極欲的各種偽神。」
「到了聖潔的一念逐漸黯然失色,並被凡俗魔障掩蓋以致人欲橫流的時候,那些擔不起齊天鴻福的亞特蘭提斯人,就幹起不正當的事來,明眼人都看得出亞特蘭提斯人日趨墮落,他們天生的美德逐漸喪失,不過那些盲目的俗人利欲薰心,不明是非還興高采烈自以為得天獨厚。」
亞特蘭提斯是否存在,已有很多科學家試圖尋找,發現大西洋底確有一大塊陸地,但無法確證這個古島是否如柏拉圖所述那樣走向毀滅的。不過,從對話錄的記載,人們能推測亞特蘭提斯是在擁有高度文明,在國家富裕中,社會開始腐化,最終在大災難中頓然消失。這是否也是現代社會的迷思呢?
馬爾地夫計畫成為全球第一個碳平衡國家(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2009年3月19日)
3月初的哥本哈根會議中,科學家針對氣候暖化造成海面上升發出更嚴重的預測及警告,即本世紀末海平面有可能上升最多1公尺。這對於平均海拔高度僅有2公尺的馬爾地夫來說,無疑又是樁壞消息。
這個印度洋上的島國只有38萬人口,遠走他鄉另起爐灶也許是最便利的解決方式,但他們決定採用更積極的方式面對問題、扭轉困境。
馬爾地夫總統納許德(Mohamed Nasheed)3月15日宣佈一項前瞻性計畫,將在10年內讓全國達成碳平衡,並呼籲其他國家起而效尤。
根據英國衛報報導,納許德總統得到英國氣候變化專家古德爾(Chris Goodall)與林納斯(Mark Lynas)的協助,規劃出大膽的「碳平衡」(Carbon Neutral)計畫,目標是馬爾地夫群島在2020年以後不再使用任何化石燃料。
計畫內容包括:
.興建155座發電風車
.設置屋頂太陽能電板,總面積0.5平方公里
.興建以椰殼為燃料的生質發電廠
.配合再生能源發電,建造電力傳送設備與儲電系統
.家庭、企業與車輛改用清淨能源,逐步淘汰汽油與柴油車
馬爾地夫的計畫並非全球首創,挪威才是全球第一個推出碳平衡計畫的國家。然而挪威的目標是2030年達成零排放,並且有部份將以投資海外植林的方式抵銷。馬爾地夫的行動相較之下更為積極大膽,不但目標時程比挪威早10年,也企圖做到真正「本土零排放」。
負責規劃清淨能源項目的古德爾表示,「我們不否認在過程中一定會有些陣痛,例如電力供應必須短暫中斷,但我們認為打造零排放的馬爾地夫是一項可以克服的挑戰。成功之後,還可以向冷眼旁觀的已開發國家做出示範,說明這一切是可行的,成本也很合理。」
這項「10年除碳計畫」的總成本約1億1千萬美元,但石油進口量日漸降低所帶來的收益很快就能打平成本。若油價維持目前水平,達成收支平衡的時間估計在22年左右;若油價上漲到每桶100美元,則只需11年。
納許德總統在致詞時指出,「氣候變化是全球性的緊急事件。就像是世界有心臟病發的危險,我們的行為卻只是在對付小感冒。我們馬爾地夫今天宣佈,要成為世界上對環境最友善的國家,我只能希望其他國家可以跟進。
參與擬定計畫的林納斯說,「馬爾地夫是個窮國,但今天這個窮國的政府向製造污染的富國們下了挑戰書。」
※參考資料:英國衛報
馬爾地夫海底內閣會 凸顯暖化威脅【中國時報/2009-10-18】
▲馬爾地夫10多名政府閣員17日潛水至5公尺深的海床,舉行別開生面的海底內閣會議,會中簽署一份文件,呼籲全球攜手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這次活動旨在凸顯全球暖化導致海水上升對該國生存的威脅。(美聯社)
氣候暖化問題若不及早遏止,全球島嶼都將面臨淹沒危機。印度洋赤道附近島國馬爾地夫今天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海底內閣會議,以凸顯全球暖化導致海水水位上升,對該國生存造成嚴重威脅,將來可能全國都會被海水淹沒,內閣會議就必須在海底舉行了。
為了這場會議,內閣部長們幾周前便開始受訓,學習潛水、使用水肺、以及海底溝通的手勢。
總統親自下海 呼籲全球減碳
這場史上第一次的水下內閣會議,選在馬國吉里富希島(Girifushi)外一處潟湖水下五公尺深的海床進行,由馬爾地夫總統納希德親自主持。十四名閣員中,兩位因為健康因素無法下水,另外一位出國不克參加。
會議進行了半小時,閣員們以手勢、防水筆、寫字板溝通,最後通過一份文件,該文件事先用防水框護貝並固定在會議桌上,文件旨在呼籲全球攜手合作,努力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由於納希德本人已有潛水執照,所以數周來未跟著其他閣員勤練潛水。開會當天,每個閣員身邊均跟著一位潛水教練以及一位隨扈。一群記者也跟著下海,從旁觀察記錄。
馬爾地夫由將近一千兩百個珊瑚島組成,地勢低窪,平均海拔高度僅二.一公尺。若全球暖化持續惡化,導致冰山大量融化以及海平面上升,馬爾地夫恐遭吞噬。
面臨淹沒危機 擬為國民覓居所
納希德去年當選後曾提議,將想辦法集資幫馬爾地夫卅五萬公民另覓適合居住之處,據說洽談國家包括斯里蘭卡、印度乃至澳洲。此外,該國是第一個提出十年內達到碳平衡的國家。
這次納希德又別出心裁,將內閣會議移師到海底舉行,無非就是想向全球傳達海平面不斷升高的嚴肅課題。
而聯合國預定十二月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全球氣候變遷會議,希望就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能達成新的協議,取代二○一二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
即將滅頂!馬爾地夫決向遊客徵環保稅【大紀元/2009.09.08】
馬爾地夫全國超過八成的面積,是由散落在印度南方的1192座珊瑚礁島組成,以高價奢華度假勝地和白沙環礁而聞名。
馬爾地夫(Maldives)當局今天表示,為了節省政府開銷,今年將無法出席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並因氣候變遷導致海平面上升,將對所有使用當地觀光資源及設施的遊客開徵新的環保稅。
馬爾地夫第一位民選總統納希德(Mohammed Nasheed)接受媒體訪問時說:「國家經費不足,我不能前往哥本哈根(Copenhagen)出席會議。」他又說,他的缺席可以為政府其他部門立下撙節支出的榜樣。
據悉,馬爾地夫生產總值8億5000萬美元,觀光收益佔其中1/4以上。不過,近幾年馬爾地夫觀光業收入大幅下滑,政府財政赤字創下歷史新低,導致經濟嚴重受挫。
另外,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2007年曾發出警告,到了2100年,馬爾地夫的海平面會上升18到59公分,全國陸地將幾乎不適合居住。
今年3月時,納希德曾表示,將於10年內讓馬爾地夫成為全球第一個碳排放量為零的國家,並很快將向遊客徵收環保稅。
馬爾地夫全國超過八成的面積,是由散落在印度南方的1192座珊瑚礁島組成,高於海平面平均值部分,都在一公尺以下。以高價奢華度假勝地和白沙環礁而聞名。
全球暖化小常識:全球暖化到底是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