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7日 星期六

智利 8.8級大地震

維基百科:2010年智利大地震

智利 8.8級大地震.png

主震
發生日期:2010年2月27日
發生時間:6時34分17秒(UTC)
震央:35.846°S 72.719°W(康塞普西翁東北方向115公里處)
震源深度:35km
規模:Mw 8.8
最大烈度:MMVIII:塔爾卡瓦諾
海嘯:絕大多數太平洋沿岸地區收到海嘯警報
地震種類:海溝型、低角逆斷層型(沖斷層)

損壞
傷亡人數:1279人
損毀地區:智利 馬烏萊大區、比奧比奧大區

2010年智利大地震發生在智利中南部馬烏萊大區當地時間2010年2月27日3時34分(UTC 6時34分),震級最初報導為芮氏8.3至8.5,後修正為8.8,是當地自1960年智利9.5大地震後震級最大的地震。

此次地震震源深度35公里,震央位於智利第二大城市康賽普西翁東北偏北方向115公里、智利首都聖地亞哥西南方向325公里處。

智利首都聖地亞哥和阿根廷部分城市有震感。地震持續了約10至90秒。



智利8.8級大地震

明報 2010年2月27日 星期六 23:20


智利沿岸城市凌晨發生黎克特制8.8級地震,至少82人死亡,多國發生海嘯警告,遍及四分一個地球。

地震發生在凌晨3時34分(香港時間下午2時34分),震央在沿岸的康塞普西翁(Concepcion)東北約90公里,首都聖地亞哥西南約317公里,深度55公里。目擊者稱,地震歷時約半分鐘。當地表示有約9呎高的海浪。

位於震央以北的首都聖地亞哥,有電線桿和建築物倒下。智利官方表示,至少有82人死亡。地震發生後曾有至少20次5級以上餘震,最大為6.9級。

首都聖地亞哥,有教堂和其他建築物倒塌,居民走到街上躲避。電視新聞的畫面中可見到街上有大量瓦礫。

在聖地亞哥的南部(接近震央)兩個市鎮,損毀較為嚴重,有公路和橋樑完全被毀。

美國相關機構陸續向智利、秘魯、厄瓜多爾、哥倫比亞、巴拿馬、波多黎各等多國以及南極洲地區發出海嘯警報,3個多小時後取消。但太平洋地區,澳洲和新西蘭其後亦發出海嘯警告。

智利總統巴切萊特周六在大地震發生後宣布,國家進入災難狀態。距進本地660公里的人口稠密的智利魯賓遜島海岸曾出現巨浪。

強烈地震波及鄰國阿根廷,造成門多薩省等部分地區供電中斷,目前還沒有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報告。

智利經常發生地震,在1960年5月22日,該國有9.5級地震,200萬人無家可歸,1655人死亡,其後的海嘯亦導致日本、夏威夷、菲律賓傷亡和破壞。該次地震與今次的地震震央相差約300公里。












美國‧智利強震震歪地軸‧地球自轉快了‧日子短了

星洲日報/國際‧2010-03-03 15:27


(美國‧華盛頓)智利上週六(2月27日)發生的8.8級地震威力巨大,震得可能連地軸也出現偏移,導致每天的時間縮短!

美國太空總署(NASA)專家表示,智利這次大地震,令到地球地軸偏移了2.7毫角秒(相當於約8厘米),影響地球的自轉速度,以致地球的日長時間,可能縮短了1.26微秒。不過暫時還不需要調整時鐘。

地球自傳一週需時24個小時,因此地軸改變將會影響自轉時間。

地球物理學家格羅斯利用電腦模型計算智利大地震的影響,他表示這次地震能令數百公里長的岩石移動數米,改變地球質量的分佈,從而影響地球自轉的速度。

他說:“智利地震令日長時間縮短了1.26微秒(microseconds,代表百萬分之一秒的單位),地球地軸偏移了2.7毫角秒(milliarcseconds,也就是約8厘米)。有關改變很小,實際上雖很難測量出來,但可用電腦模擬出來”。

這像溜冰轉圈時,把手臂縮回來後,就會愈轉愈快。地震後地球自轉快了也是同一道理。

格羅斯發現,和2004年印尼外海的9.1級大地震比較,智利大地震對地軸的影響更大。

局部原因是因為,智利大地震的斷層線深入地層的角度,比2004年大地震稍微陡峭,這能更輕易地垂直移動地表,進而改變地軸。

太空總署說,2004年的大地震將地軸移動約7公分,使每天時間縮短6.8微秒。


專家:島嶼被推高兩米

另一方面,研究智利地質的英國地球科學專家裡特布羅克表示,有些改變比較明顯,多個島移動了,“智利第二大城市康塞普西翁附近的聖瑪麗亞島(Santa Maria Island)或因今次地震上升了兩米。那裡的岩石證據,顯示過去的地震曾把島推高”。

台灣中央大學地球科學院院長趙豐則表示,地震帶來的改變將“永遠”維持下去。









2010年2月21日 星期日

《±2℃》台灣第一部記錄全球暖化影響的紀錄片

±2℃ 幾米篇-看板-1.jpg

這部紀錄片從去年莫拉克之後的九月開始募款籌備,十月開始進行攝製的工作,歷經不到五個月完成紀錄片。本片不為得獎或學術研究,不以二至三年完成應有篇幅,原因是希望能夠在今年的颱風季節來臨之前,已於全台灣各地完成巡迴演出,讓台灣面對夏季災難全民及政府有更好的認知和準備。


影片總共分成七個大段落:

第一個大段落整理過去半年來全球令人驚異的氣候變遷現象。

第二個大段落,從科學家的角度,引用中央研究院以及IPCC的報告解釋這些現象為何產生。

第三個階段回到台灣必須面對的幾大真相,包括:
台灣人口密度世界第二,只比孟加拉低,非常多貧窮的人口被迫居住本來不適合人居住,而且很危險的地方。
第二個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是台灣的土地侵蝕率非常的高,每年2%,排名世界前十名。
第三個,台灣位於亞洲颱風鏈島上,每一年的颱風,都是三到四個規模。

換句話說,當全球暖化愈來愈嚴重,暴雨暴風極端現象愈明顯的時候,台灣因為本身很特殊的因素,災難將比中國、日本等其他亞洲國家嚴峻。

未來,颱風變得會越來越強,雨量會越來越極端,大旱後就是暴雨,熱浪後緊接著寒冬,台灣民眾居住的土地侵蝕率會越來越嚴重,莫拉克不會是唯一。

紀錄片並且比較了台灣與荷蘭面對全球暖化的準備。荷蘭於1953年曾經歷類似莫拉克風災的災害,結果荷蘭建立了一個全世界最著名、史上沒有人可超越的千年水利工程,當年荷蘭訂出的叫做「千年防洪標準」;但荷蘭人,在五年前,正式的認清,這個「千年」,在氣候變遷下,連二十年都不足以面對。於是荷蘭啟動了新的國土規劃,預算規模超過國防預算,把原來填出來的土地還給大海,「還土於海」、「還土於河」,並且「與水共存」,發明水上房屋,準備好面對2035年海平面上升後的新地球生態。

紀錄片並且於2010年1月莫拉克後五個月回到風災時被稱作是煉獄的地方林邊,我們看到至今仍然淤積高於路面、橋樑的河床,非常憂心政府的效率。

紀錄片同時結合台大水工所教授及學生的研究,空拍了台灣的石門水庫,由於歷次風災,包含這次莫拉克風災淤塞南部的曾文水庫、南化水庫。

五年前桃芝風災淤塞了石門水庫,使水庫承受極端雨量的能力一次比一次少。以台北的石門水庫為例,目前極限容量僅至1500毫米,未來只要雨量破1500公釐,尤其雨量全於短時間內突然驟下,石門水庫甚至有重大的潰霸危機。而所謂1500毫米,只是莫拉克阿里山雨量的一半多一點,也是去年九月宜蘭寒溪測得的雨量總值。

這部紀錄片希望訴求的是所有關心台灣氣候變遷的觀眾們。我們一直期待好的領導者,但當一個民主國家沒有好的公民,民選的國家領袖就不太可能出現大改變的政策。

所以,紀錄片希望能夠募集至少全台灣有一百萬人觀看正負二度C紀錄片,凝聚成這個島嶼真正最強的台灣意識,勇敢的做出改變。

紀錄片的片尾並引用了2009年,一位印度女孩在聯合國發表的談話。這個女孩站在聯合國各國代表面前,告訴擁有權力的國際領袖:「我希望你們對地球做出改變,你不要讓我長大之後,回過頭來質疑你們,當你們擁有權力的時候,你們做了什麼?」

你們,做了什麼?






加減2度C行動聯盟官方網站
http://正負2度c.tw/theme.php?txtid=12


2010年2月17日 星期三

台電核能廠 申請延役20年



美國計劃興建30年來首座核電廠,台電則已提出申請,希望將三座核電廠、共六部機組延役20年,預估可因而創造8,000億度的電力總產值。

台電指出,延役核電廠的成本約新台幣40億元至50億元,大約是新蓋一座核電廠的十分之一,且台灣如果要達成2008年頒布的「永續能源政策綱領」,讓全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25年減至2000年的水準,至少須新設三部核能機組,才能弭平7,000多萬噸減碳缺口。

據台電規畫的三座核電廠延役時間表,其中核一廠去年7月已申請延長運轉,經原子能委員會評估後,最快明年7月確定是否延役;核二廠預計今年12月向原能會提出延役申請;核三廠則預計2012年提出延役申請。

除三座核能廠舊機申請延長運轉,台電指出,核四廠去年底已進入試運轉,最快明年底可正式商轉,預計每年可供電180億度,占全國供電的8%。台電表示,核四廠還需一年測試,因此商轉時程仍有變數。

台電專門總工程師杜悅元指出,去年核電廠總發電量是400億度,減碳效果是3,300多噸,差不多等於9萬座大安森林公園的減排量。

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李棟樑指出,核能是節能減碳過程的重要過渡措施,基於成本和能源效率考量,各國已逐漸從反對核能發電轉向支持核電。

工研院顧問楊日昌則指出,工業部門占台灣每年能源耗用的一半以上,台灣若想在未來十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必須提升各產業能源效率,並調整產業結構,其中核能在提高能源效率上,扮演關鍵角色。


【經濟日報╱記者伊娃兒‧撒布/台北報導】2010.02.18 02:44 am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54276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