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道三號南下三.一公里、瑪東系統交流道附近,廿五日下午驚爆走山意外,大量巨石、泥沙傾洩而下,南北雙向六線道全遭掩蓋、一座陸橋遭壓毀,疑有三輛車被埋。這是國道通車來首次因走山阻斷雙向道路的重大災害。崩塌面積至少三個足球場大,土石逾十萬立方,預估廿天才能全部清除。
台大地質系教授陳宏宇說,中山高和北二高經過基隆河之後的以北路段,地質屬砂岩和頁岩「互層」區域,砂岩層較厚,較薄的頁岩則顆粒較細、強度較低,昨日發生事故山頭可能因頁岩層經過長期風化加上雨水滲透,強度弱化而走山。
台大地理系教授陳于高也說,走山通常發生在地震或大雨過後,條件除了順向坡之外,還必須是可滑動的地層面,含水高低是關鍵。他說,該處地層有可能本來就已慢慢在滑動,壓力超過臨界值後,瞬間整個山就滑動下來。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 2010-04-26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5144x112010042600577,00.html
北二高走山前後對照
走山地點,2006年的衛星照片。
空勤總隊空拍山崩覆蓋北二高慘狀,原本橫跨高速路的天橋支離破碎,令人怵目驚心。
從62號快速道路看走山點。
大埔人行跨越橋在走山前的樣子。
嚴重走山後,現場大埔人行跨越橋斷成兩截。
【聯合新聞網╱綜合整理】2010.04.26 04:26 pm
http://www.udn.com/2010/4/26/NEWS/NATIONAL/NATS4/5559996.shtml
為何走山? 查全台32處國道邊坡
交通部上午宣布,為徹底找出國道3號走山原因,並防範類似災害發生,將在一、兩天內,邀集學者專家成立「技術專案調查小組」,除查明事故原因,並檢討修訂現有的高速公路維護管理機制、施工規範。高速公路局也決定,針對全台32處重點列管的國道邊坡,以及國道新建工程局全面清查的順向坡資料,派員加強巡查,檢視邊坡安全性。
陳彥伯說,專案小組調查的重點包括三個部分:
1、國道3號走山事故成因。
2、檢討現有國道維護管理機制。
3、修正檢討國道施工規範,並提出因應對策。專案小組召集人將由交通部長毛治國指派次長或技監擔任。
對於立委要求清查所有道路順向坡的狀況,交通部路政司長祁文中表示,交通部將成立專案小組進行全面清查,再由專家學者組成的委員會認定,看那些有立即危險,再決定如何因應。
祁文中表示,會儘速辦理,屆時交通部會也會舉行記者會對外說明,並把結果上網公告周知,他說,有立即危險的路段就馬上封路。國民黨團則要求,交通部應盡最大努力搜救,並徹查此次崩坍成因與災害責任歸屬。
土木技師公會:應上山頂擴大查
國道3號七堵路段大走山原因未明,中華民國土木技師公會理事長余烈今天強烈建議,交通部應該優先鎖定「高潛勢區、順向坡、坡角被斬斷」路段,派員上邊坡巡查,而且要擴大巡查範圍,仔細查看地面是否出現裂縫。
余烈措辭強烈的表示,「大自然不會分公有、私人土地」,符合這三項因素的高風險路段,應該要立即擴大巡查的範圍,不能只看邊坡,更不能侷限在公有地,「要上到山頂去查看」。
他說,經濟部地質調查所原本就有高潛勢區、順向坡的資料,高速公路養護單位,在災害發生後,應該主動仔細比對地調所的資料,針對高風險重點路段,立即進行更深入的巡查,不要再浪費大批人力,從南到北全台巡。
余烈昨天也初步比對地調所的資料,以及國道3號災害現場原始設計圖。他表示,根據設計圖,七堵路段災害現場的邊坡,當初地錨打的深度最深達35公尺,每根地錨可承受60 噸的拉力。但這次的大崩坍,證實光靠邊坡和地錨,根本擋不住順向坡大規模走山。
砂岩像麵包 頁岩像奶油
他表示,這次災變的現場屬於砂頁岩,他以三明治比喻,砂岩就像三明治的麵包、頁岩就像奶油,頁岩在乾燥狀態下是非常堅硬的黏土,以林肯大郡為例走山事故為例,頁岩在災害發生當下,像飛鏢一樣射出去,連大樓的梁柱都被硬生生切斷。
但頁岩一旦泡水,就變得有如漿糊,失去磨擦力。余烈認為,這次走山的七堵路段,在災害發生前一、兩天甚至一、兩個月前,應該已經出現裂縫,雨水順著裂縫滲入地底下,造成頁岩和砂岩分離,才出現大走山。
【聯合晚報╱記者謝蕙蓮/台北報導】2010.04.27 05:31 pm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4/55626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