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

莫拉克災損 嘉蘭村提賠償訴訟

莫拉克災損 嘉蘭村提賠償訴訟:



摘錄自2011年12月18日中央社報導






莫拉克風災造成台東嘉蘭村46間民宅遭洪水流失,災民向台東縣政府提出國賠求償遭駁回,災民決定委託律師向台東地方法院提起賠償訴訟。


台東縣金峰鄉正興村中繼屋自救會理事長蔣爭光18日召開記者會表示,民國94年7月海棠颱風肆虐嘉蘭村,台東縣政府95年7月公告嘉蘭村靠近溪邊為危險區域。但是,台東縣政府及有關單位卻僅以臨時堤防(消波塊、土堤)防護。未料,莫拉克颱風來襲時,再次造成46間房屋流失、100公頃農地被淹沒。


蔣爭光表示,台東縣政府明知危險,卻沒有作為,導致民眾損失,因此今年8月委由法律扶助基金會律師團向台東縣政府、經濟部水利署、農委會及原民會等單位遞交國家賠償協議書,要求賠償傳統服裝、陶壺、琉璃珠等珍貴文化資產新台幣2億元。


未料,台東縣政府拒絕賠償,災民再委由法律扶助基金會律師團,依國家賠償法直接向台東地方法院提起賠償訴訟,期待司法還給受災排灣族一個公道,也讓政府記取嘉蘭教訓,避免悲劇重演。




日政府稱福島核災已基本平息 專家吐槽

日政府稱福島核災已基本平息 專家吐槽:



摘錄自2011年12月18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日本首相16號宣佈,福島核一廠已經實現「冷停爐」,也就代表事故本身已經平息,不過日本的核安專家卻不給首相面子,甚至有人直指日本政府「騙人」。


日本共同社引述日本九州大學核能工程學特聘教授工藤和彥的話表示,日本政府不能夠認為使用目前的檢測方法沒問題,就代表已經絕對安全了。


日本東京電力公司表示反應爐整體已經冷卻了,因此沒有問題,不過教授工藤反駁東電說法,認為應該要進行更大規模的測量。



福島輻射鍶 462兆貝克入海

文字大小
0 0 Share0
摘錄自2011年12月18日中央社新聞速報

日本媒體報導,福島核災發生後,流入海裡的輻射鍶總量至少在462兆貝克左右,日本水產廳已計畫加強採樣,調查魚貝類遭輻射鍶污染的情形。

「朝日新聞」公布的462兆貝克,是根據東京電力公司發表的資料自行概算出來。主要針對今年4月從2號機、5月從3號機流出的輻射汙染水,將各機房積水所含輻射鍶濃度乘以排放水的體積後,再加上本月4日確認外洩汙水中所含輻射鍶量,得出上述結果。

報導指出,至今被認為是全球最嚴重的海洋污染,是英國的賽拉菲爾德核廢料處理廠排放的污染水,在尖峰時期的1970年代,該廠一年排放的鍶90約達500兆貝克,這次福島核災可與其匹敵。

鍶的半衰期是29年,如果進入體內,會積存在骨頭中很難排出體外,容易引發骨癌和白血病等。

報導引述東北大學農學研究科教授片山知史的意見表示,必須特別注意鍶可能會積存在玉筋魚等,消費者可以連骨頭一起吃下肚的小魚體內。

片山還指出,鍶的濃度雖低,但是容易積存在生物體內,必須要進行精細的調查。


http://e-info.org.tw/node/72503

輕颱「瓦西」重創菲律賓南部 650死近800失蹤

輕颱「瓦西」重創菲律賓南部 650死近800失蹤:



摘錄自2011年12月18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綜合媒體報導,輕颱「瓦西」重創菲律賓南部。根據菲律賓紅十字會的初步統計,瓦西颱風已經造成650人死亡,至少8百人失蹤。中新社報導,由於豪大雨不斷,洪災一發不可收拾,許多村莊幾乎全部被滅村,因此罹難人數可能會更多。




有蝶千里來相會 蘭嶼再發現渡海青斑蝶

有蝶千里來相會 蘭嶼再發現渡海青斑蝶:



本報2011年12月16日台東訊,特約記者湯谷明報導






照片/王桂清提供2011年11月25日,蘭嶼再次發現從日本屋久島飛越1260多公里而來的青斑蝶(Parantica sita niphonica)。在蘭嶼長期從事自然觀察及生態保育的當地居民王桂清,上溯椰油溪檢查水源地及觀察蝴蝶時,透過相機鏡頭赫然發現一隻正在吸食大花咸豐草的青斑蝶,左翅腹面標有YAKU YK-107字號,興奮地馬上按下快門,但是只拍到了一側的翅膀,於是他在大花咸豐草前守株待兔了一個多小時,最後終於拍到右前翅標有11.08,右後翅標有2011.11.06號碼的另一側。


長期跨國研究青斑蝶移動的學者陳建志證實,這隻被拍攝到的青斑蝶是11月6日,在日本屋久島(位於九州東南外海的世界襲產場址),首次被久保田義則捕捉標記,11月8日又於首次發現地100公尺遠處,再次由久保田義則捕獲;一直到25日在蘭嶼椰油村被發現,中間飛越1260公里,雖然前後差距17天,但是青斑蝶究竟花了多少時間完成這趟長途旅程,倒是個很有趣的問題。


照片/王桂清提供


陳建志表示,不同於台灣島內的紫斑蝶移動,台灣、日本間移動的青斑蝶是目前已知具有跨海長距離移動行為的蝴蝶之一。每年6月,部分台灣地區的青斑蝶會隨西南氣流飛至日本;9月中旬後日本的青斑蝶則隨東北季風往南方散佈而到台灣。


陳建志同時也是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主任,他為了研究青斑蝶移動的習性,自1997年開始與日本蝶類專家福田晴夫展開合作,進行台灣及日本兩地青斑蝶的標放及國際學術交流。到目前為止,一共有4隻在台灣標記的青斑蝶在日本被發現,10隻日本標記的青斑蝶在台灣被發現,而其中就有5隻在蘭嶼捕獲,極高的機率讓日本學者及青斑蝶愛好者每年必到蘭嶼朝聖。


今年11月21-23日,日本大阪市立博物館研究員金沢至,及多位日本青斑蝶的研究同好,其中包括去年在蘭嶼捕獲日本標記青斑蝶的櫻井廣二,及長期在日本進行青斑蝶標放的藤野適宏、三枝博幸及橋本定雄等人,在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青斑蝶研究團隊及台灣大學的陪同下,申請在蘭嶼進行青斑蝶標放研究。但因為氣候狀況不佳,且蘭嶼中橫公路旁的蜜源植物剛被清理影響蝴蝶吸食,所以今年可觀察到青斑蝶數量較往年減少許多,3天下來僅標記近40隻。雖然未能親自捕獲有標誌青斑蝶而感到些許的遺憾,但日本研究團隊表示能親眼看到許多熱帶地區的昆蟲及體驗蘭嶼的人文,已經非常感動及滿足。


不同於以往,在台灣青斑蝶再捕獲都是由台灣的相關專業團隊或人士捕獲,今年是首次由蘭嶼居民發現,這也正代表當地居民開始重視島上的自然資源,並與專業研究團隊交流資訊。王桂清表示,蘭嶼因為資源的特殊性,因此吸引許多學者、專家進行長年的研究,但因為缺少地方居民參與的機制,所以研究結果只淪為白紙上的黑字,對當地沒有實質的助益。


王桂清說,達悟族從老祖先開始就知道要保護小島上的資源,使生活不虞匱乏;但現在觀光過度發展,生態受到大量破壞。所以他建議生態研究必須「在地化」,吸引當地居民參與長期的觀察監測,提供資料給公部門作為實施自然保育計畫的依據,因為蘭嶼島的動植物生態正是觀光經濟發展的最重要資產,唯有做好保育工作,才有永續發展的機會。


青斑蝶跨越海洋長距離的移動,最可能是受氣流影響。台灣及日本都有大量的志工投入,每年持續標放並追尋更多的青斑蝶移動資訊,期待逐年累積調查資料,以解開台灣、日本間青斑蝶移動的奧秘。陳建志表示,民眾如有捕獲或拍攝到有標記的青斑蝶,可聯絡台灣青斑蝶標放聯絡中心Email:basintp@tmue.edu.tw或(02)23113040轉3901聯絡。




豐原聯合大市場921地震15受災戶 獲2.3億國賠

豐原聯合大市場921地震15受災戶 獲2.3億國賠:



摘錄自2011年12月14日自由時報台北報導






921大地震造成台中豐原聯合大市場一至三樓下陷擠壓至地下室,整棟大樓向西側塌陷傾斜,將隔鄰的透天店舖壓垮,造成14人不及逃生。最高法院審結此案國賠案,合議庭判決台中市政府須國賠卓蘭鎮農會等15個受災戶,本金加利息合計2億3462萬餘元,全案纏訟11年終於確定。


判決指出,合議庭認為,原台中縣政府工務局1990年1月9日核發建照時,只准許「聯合大市場」蓋到五樓半,工務局卻任令建商蓋到七樓,且大樓興建時,官員也未確實勘驗建築工程,讓建商有機會偷工減料,921大地震時,大樓才會倒塌。


對於最高法院判決定讞,台中市政府連同本金及利息須賠償2.3億多元,法制局長林月棗表示,市府尚未收到判決書,確定定讞後,市府將辦理追加預算,賠給請求權人。


921大地震後共有六個社區提7項國賠案。其中雲林縣斗六市「觀邸」、「中山國寶」兩棟大樓受災戶國賠案,去年3月最高法院認定雲林縣政府核發建照確有疏失,判決賠償近2.7億元確定,係921大地震國賠金額最高案例。




加拿大退出京都議定書 減碳大挫敗

加拿大退出京都議定書 減碳大挫敗:



摘錄自2011年12月14日自由時報報導






加拿大12日以無法解決氣候危機為由,宣布退出抑制全球暖化的「京都議定書」,成為全球第一個宣布退出這項「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補充條款的國家,也因此規避了因未達成減排承諾而必須支付的上百億加幣罰款。日本、法國和中國皆對加拿大的決定表示遺憾,環保人士則痛批加國政府是抑制氣候變遷的叛徒。


身為美國最大的石油與天然氣供應國,以及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大國之一,加拿大一直抱怨京都議定書不切實際,無法解決氣候危機,因為該議定書並未約束碳排大國。加拿大環境部長坎特表示,京都議定書並未涵蓋中、美兩碳排大國,因此根本發揮不了作用;對加國而言,京都議定書已成為過去,「我們要行使我們的法律權利,正式退出京都議定書」。但坎特並未詳述加國退出的明確時間。




巴布亞紐幾內亞爆7.3強震

巴布亞紐幾內亞爆7.3強震:



摘錄自2011年12月14日法新社報導






美國地質調查所(USGeological Survey)表示,巴布亞紐幾內亞14日發生規模7.3強震,但並未立即發布海嘯警報。


震源在北部沿岸城市拉埃(Lae)西南方54公里處,震源深度115公里。


首都摩斯比港(Port Moresby)目擊者告訴法新社,民眾紛紛逃離建築,電線震動,停放的車輛也劇烈晃動。




北極永凍層融解 全面加速暖化

北極永凍層融解 全面加速暖化:



摘錄自2011年12月12日中國時報陳文和綜合報導






科學家警示說,融解中的北極永凍層(permafrost)內封藏的巨大量溫室氣體,未來卅年逐漸釋出到空氣之中,勢將使全球暖化問題加速惡化。「永凍層含碳研究網絡」40多位科學家在《自然》期刊發表聯合報告指出,這類溫室氣體對暖化衝擊可能大過森林除伐,氣候學家並未正視。


專家預測,未來30年夏季期間的永凍層融化,會造成約450億公噸來自甲烷與二氧化碳的碳釋入大氣之中,大約相當於全球5年間燃燒煤與汽油等化石燃料的排碳量。到本世紀末時問題將會更加嚴峻。據他們推估,從現在到2100年,融化的永凍層總計將排出約3000億公噸的溫室氣體到大氣之中。加計這些永凍層溫室氣體,全球暖化速率將比燃燒化石燃料造成的暖化加快20%到30%。


過去夏季期間通常會有數公尺厚的北極永凍層融解,但隨著地球暖化,如今夏季時融化的凍土可厚達3公尺。而冰藏在其中數千年的植物逐漸腐化,就會釋出溫室氣體。




與水共存的新思維 打造都市新風貌

與水共存的新思維 打造都市新風貌:



本報2011年12月12日台北訊,鄭香君報導






王价巨分享國外都市設計案例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王价巨強調,未來摒除「人定勝天」的窠臼觀念外,應當重新思考「與水共存」進而「與災害風險共存」,並且將都市暴雨視為資源而非迫害,進而共處與運用,搭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法則,讓水資源融入都市規劃的層級,才是積極有效的治理方針。


近年來氣候變遷嚴重衝擊許多地區或國家,全球澇旱災發生的頻率逐漸增高,在在顯示人類面對自然災害的態度亟需轉變,如何在人類高密集度生存的都市環境空間,有效運用水資源是未來趨勢。8日於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由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林務局指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系主辦的講座,邀請到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王价巨,與民眾一同探討「與水共存的都市環境設計」的議題。


颱風與豪雨所帶來的驚人雨量,已經變成全球都必須面對的挑戰。2005年卡崔娜的五級颶風為美國紐奧良帶來重大災情;2009年莫拉克颱風重創台灣南部;2011年更是水災頻繁的一年,澳洲布里斯本的大水;日本大地震引發的海嘯;泰國水災等等災害。水淹沒了城鎮,並帶來疾病傳染、糧食危機等後續問題,甚至引發毀滅性的衝擊。諸多災情案例令人不禁感嘆,位處在水敏感區域的都市環境,加上過度開發、欠缺周全規劃,無疑地是讓人們暴露在極高的氣候風險之中。


以當今台灣多數都市為例,土地的超限利用、傳統不透水硬鋪面的作法,讓都市地表逕流大量增加,一旦遭逢大雨,必然造成市區淹水;相反的,台灣降雨量豐富,因山高水急的地形,又無法有效運用天然降水,致使缺水現象頻傳,也成為全球名列前矛的缺水國家,洪患與乾旱不斷的交替衝擊,兩種看似迥然不同的災情卻都與「水」息息相關。


王价巨說明,為了有效達成水資源的管理,可以從水的路徑和總量兩項主要元素著手,倘若能在開發時納入「貯留」(storage)和「下滲」 (infiltration)的機制,將可大大降低水患的發生。「貯留」是讓水能暫時停留在適合停留的地方,像是廣場、公園、學校等各種不同尺度的空間,都可以扮演起貯存水的功能;「下滲」則是讓水流動的路徑以垂直取代水平,此機制不僅可以涵養地下水,也能避免水僅集中於某地域。因此,開發新地區時先行考量淹水潛勢區,並依據暴雨逕流的特性來進行都市規劃配置,在面對已建的區域時,則有效運用市區內的開放空間、閒置土地,甚至將住宅空地重新設計為調洪、滯洪、納洪的重要基地,藉以恢復自然環境的與水共容的既有功能。


為有效整合都市水管理,「與水共存的都市設計」概念(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 由此興起,透過暴雨的管理,如控制都市洪災、再淨化地表逕流等作為;運用埤塘、水庫、人工溼地進行景觀設計並結合水利的互動設施;有效再利用水資源並納入現有都市建築的設計規模。王价巨並以許多國外案例分析,有窪地保留、滯洪池、雨水園、綠屋頂等多樣形式,依據集水區到鄰里的不同尺度,而有不同的作為。


其中,以雨水園為例說明,這種模擬自然保水的原理不僅能提供滯洪池的基本機能,還能透過窪地空間,提供給雨水滯留、地表鋪設砂石,創造出雨水易於下滲的環境,以及創造窪地上的地表植被來吸收雨水,帶入多餘的水份,讓水下滲進入土壤,進而過濾水質與涵養地下水。貯留在土壤的水也能透過自然蒸發,將水氣回歸於大氣層,達到微氣候的調節。雨水園能有效避免降水快速流失、土壤流失、地下水減少的問題,並在國外已有許多落實案例,如美國在馬里蘭州喬治王子郡的新建郊區住宅區域、澳洲在墨爾本推動的「一萬個雨水園計畫」等等,美國的低衝擊發展中心(Low Impact Development Center)更彙整出設計原則,提供給各界作為規劃時的參考。


講座後,學員仍熱絡與講者交流

此外,都市的行道樹也能有效達到與水共存的境界,在澳洲墨爾本拉雅市史密斯街(Smith Street Tree ),經過造樹計畫,讓民眾票選樹種並種植於商業城區,樹坑引導暴雨逕流流入地面下,再由樹坑組成的地下處理鏈來處理雨水,不僅達到城內暴雨水質的改善,也增加了城市綠意,並且因為民眾參與樹種選擇,而大大提升市民對計畫的認同與成功率。

該場講座熱絡,出席人員多元並踴躍,包括一般民眾、工程界人士、學術界專家、民間保育團體,更見來自於台中的高中生遠程參與。當民眾詢問國內情況時,國內的防災公園設施便是類似作為,王价巨如此說明。然而因為配套措施未完善、水泥化設施加高該公園原先的窪地地勢,讓水改流向其他低地,造成排水不果、導致其他地域淹水,顯示都市規劃、人為設施與自然法則應全盤考量的重要性。





研究證實:海岸植被消減海嘯能量 減少人員傷亡

研究證實:海岸植被消減海嘯能量 減少人員傷亡:



本報2011年12月12日綜合外電報導,潘忠廷編譯,莫聞審校






2004年底南亞海嘯造成蘇門答臘一處村莊受創慘重。(照片節錄自美國海軍檔案照by Petty Officer 2nd Class Philip A. McDaniel)據一項最新科學研究調查顯示,假使2004年底印尼海嘯發生當時,海岸有足夠的植被來抵擋海嘯,那麼死亡人數將會降低許多。這項研究結果可以幫助飽受海嘯侵襲之苦的國家,發展出更有效的對策。


過去有人認為,海岸附近的紅樹林或是橡膠園具有「生物牆」的效果,能有效削弱海嘯波動能量。德國斯圖加特(Stuttgart)霍恩海姆大學(Hohenheim University)農學家Georg Cadisch表示:「最近東日本311大地震及2010年2月間智利大地震等經驗顯示,災難離我們不遠了,早一步準備絕不會錯。然而長久以來海岸植被身具「生物牆」的論述因為缺乏直接證據,而遭科學界所質疑。」


為此Cadisch與他的團隊進行一連串科學分析,以電腦模擬海岸植被密度變化與阻擋海嘯程度之間關係,並將地形、海嘯高度、樹的寬度與高度等因素納入考量。


研究顯示,居民距離海岸的距離是海嘯造成傷亡的關鍵之一,此外更直接證實沿海植被能夠有效消減海嘯能量,原始森林可以降低8%人員傷亡,但咖啡樹或是可可樹則只能降低3%。


不過研究也同時顯示,如果樹種錯地方反而阻擋了村民的逃生路線,增加人員傷亡,若是在村子的後方,Cadisch表示:「這時候一片開闊的空間、一年生作物以及清楚的逃生路線,反而要比茂密的森林來的更好。」


該項研究成果刊登於11月7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有興趣民眾亦可上網閱讀。








※ 參考資料:LiveScience報導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研究摘要)


※ 本文同步刊載印尼環境資訊中心臉書平台




乾旱! 多瑙河下游水位下降 數十貨輪擱淺

乾旱! 多瑙河下游水位下降 數十貨輪擱淺:



摘錄自2011年12月5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歐洲第大二大河「多瑙河」今年以來,因為罕見的乾旱,在「巴爾幹地區」的下游河段水位低降,導致數十艘貨輪擱淺,無法動彈。


今年以來,東歐及中歐部分地區因為缺乏降雨,造成數十年來最嚴重乾旱,流經「巴爾幹半島」的「多瑙河」水位持續下降,創新低。


在「塞爾維亞」,水位過低導致發電不足,在「波士尼亞」,飲用水也出現短缺,在「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及「匈牙利」農作物生產備受威脅。「捷克」也創下自1775年有紀錄以來,最乾旱的一年。


氣象專家表示,從八月開始,東歐降雨稀疏,未來也不見好轉。這對於船運公司而言,可說是一大惡耗。


由於水位低降,日前「塞爾維亞」才發現多枚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未爆彈暴露在河床上。「波士尼亞」北部港口「布爾柯」原本航運繁忙,但近來碼頭工人幾乎無事可做。由於缺水,「波士尼亞」各大城市入夜後,實施限水措施。水力發電場也無法生產足夠電力。如果未來幾天,仍然沒有降雨,發電廠將被迫停擺。


東歐多國因為降雨不足,農產普遍欠收,而土地因缺水變得乾涸,勢必嚴重影響下一季的農作耕種。




籌備2017世大運 北市新建大巨蛋等6座新場館

籌備2017世大運 北市新建大巨蛋等6座新場館:



摘錄自2011年11月30日中廣新聞報導






台北市爭取到2017年世界大學運動會的主辦權,北市副市長陳雄文召開記者會,正式發佈消息。陳雄文說,世大運需要70座場館,目前規劃既有場館64座,需要興建6座新場館,包括大巨蛋、台北籃球館、網球中心及選手村等,預估總花費375億元,扣除部分採BOT場館,中央與台北市預估各編列60億元經費。


世大運的場館一共需要70座場館,既有場館為64座,分屬在台北市、新北市、桃園、新竹、基隆等縣市的既有場館。至於新建6座,包括舉辦開閉幕、4萬席次的大巨蛋,由遠雄採BOT花費約90億元;及位於和平國小預定地的台北籃球館,將花費21億元興建、可以容納6800席;寶湖國小預定地的網球中心,花費33億元、規劃主副場館各1萬席及3千席;還有訪視委員也建議增加的游泳館,規劃在中正高中,預計花費20億元,至於國際選手來台比賽的選手村,會規劃在新北市林口,讓12000名選手及教練、工作人員入住,經費規劃130億元,會與中央合作,選手村未來會作為合宜住宅使用,朝BOT規劃。


世大運總共預計花費375億元舉辦,其中許多都採BOT,由政府編列經費的部分約為121億元,會由中央與地方各半,台北市6年來,每年會編列10億元經費。




德班氣候會議:加拿大 恐撤簽《京都議定書》

德班氣候會議:加拿大 恐撤簽《京都議定書》:
Fossil of the Day - Nov 29th
 圖/加拿大恐撤簽《京都議定書》,此舉讓環保組織氣候行動聯盟(CAN)一連幾天都頒化石獎給該國,彰顯其對地球暖化的貢獻(Flickr創用共享)
 文/張楊乾(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

 年即將過期的《京都議定書》,下檔時間還沒到,但恐將先少一個簽署國。根據加拿大媒體報導,目前執政的加拿大保守黨政府,打算在今年聖誔節前,宣佈撤簽《京都議定書》(*1)。目前加拿大政府未否認此項消息,而一旦加拿大決定撤簽,各國將更難對《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達成共識,恐導致各國明年即使未達議定書的減碳目標,也不會有任何罰責,使這份國際減碳協議形同廢紙。
##CONTINUE##
 根據加拿大最大的私營電視台CTV報導,由哈伯(Stephen Harper)所領導的加拿大保守黨內閣,即將於年底前宣佈撤簽《京都議定書》。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各國關注,正率團參與德班氣候會議(COP17)的加拿大的環境部長肯特(Peter Kent),對此項消息雖不證實,卻也不願否認,只是強調現在不是宣佈相關消息的時機。他對媒體重申,加拿大一貫的立場就是反對延長《京都議定書》的期限,各國應重新擬定一個新的國際減碳策略,將所有的國家都納進來以真正對抗暖化,而不是去律定一個各國都達不到的減碳目標(*2)

 不過國際環保團體多認為加拿大此舉,是為了保護境內的「油砂(Tar Sands Oil)」產業,而犧牲全人類的未來。根據《京都議定書》的規範,加拿大原本必須在明年底之前,達成依1990年排碳量為基準減碳6%的目標。但加拿大目前看起來根本不可能達成目標。而在撤簽氣候議定書的消息傳出後,一些強調環境正義的非洲領袖,更是在加拿大的媒體上刊登廣告,指加拿大現正加深非洲因極端氣候帶來的痛苦,他們希望能藉此影響加拿大的國內輿論,也讓目前在國會席次過半的保守黨政府,仍能受到一些牽制(*3)

 目前包括加拿大、俄羅斯以及日本都主張,應該要訂定新的國際條約,來接替即將到期的《京都議定書》。而中國與印度則是主張應該延長《京都議定書》,律定其第二承諾期,已開發國家應訂出更嚴格的減碳目標,開發中國家則採「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NAMAs)」為原則,自主提出減碳目標。

 支持氣候議定書應有第二承諾期的中國大陸,其氣候會議代表團副團長蘇偉就認為,加拿大撤簽氣候議定書的舉動,將嚴重破壞氣候談判的進行。但他在接受新華社記者訪問時,也預留後路的說,目前還都只是透過媒體得知此消息,加拿大代表尚未在會議裏表達他們的立場(*4)。

 目前共有183國簽署《京都議定書》,但根據條約的設計,在2012年前有減碳責任的,只有歐盟及其他38個國家,也就是《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附件一所列的國家,但去年排碳量佔全球第二的美國,因為沒有簽署氣候議定書,而沒有減碳壓力;另外全球排碳第一與第五的中國大陸與印度,雖然兩者都有簽署,但也因為開發中國家的身份,尚不須負減碳的責任。

 目前國際上除了《京都議定書》以外,2009年由美國、中國大陸、印度、巴西、南非所發起的《哥本哈根協議》,是以各國自願性減量為基礎來簽訂,目前有超過140國簽署,並有超過80個國家提出了自己的減碳目標,包括台灣也提出了自己的目標。而各國於去年所簽訂的《坎昆協議》,則是將簽署《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附件一國家視作一個整體,應共同減碳25%-40%,並遵照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家小組(IPCC)的建議,全球努力將升溫控制在攝氏2度以內,並希望最好能控制在1.5度以內。

 不過上述兩個協議,同樣都未對若未達成減碳目標訂出罰責,但《坎昆協議》內所衍生的包括金融資助、技術轉移、調適協助等,則已成為此次德班氣候會議的重點談判項目,原都希望會有具體成果,但目前也都因為加拿大的態度變變得渾沌不明。

作者簡介
張楊乾六年級生,曾任報社記者、大學研究助理。幾年前在看到我國友邦吐瓦魯被海水蓋過去的照片後,毅然決定飛到歐洲去學全球暖化。回國後所成立的低碳生活部落格,08 年獲華文部落格公益類首獎、11年獲第二屆學學獎;所撰《低碳生活的24堂課》,於09年獲開卷好書獎、個人亦於2010年獲遠見雜誌選為第一屆台灣環境英雄,現任台達電子基金會副執行長。

【參考資料】
(*1) CTV 27-Nov-11 “Canada to pull out of Kyoto Protocol next month
(*2) Busines Daily 29-Nov-11 “COP-17: Canada refuses to confirm or deny Kyoto rumours” by Jocelyn Newmarch
(*3)Climate Progress 30-Nov-11 “In Durban, Growing Criticism of Canada’s Position on Kyoto and Push for Tar Sands” by Stephen Lacey
(*4) China Daily 30-Nov-11 “China critical of Kyoto withdrawal plan


【延伸閱讀】
坎昆氣候會議:坎昆協議成形 朝氣候議定書邁進》張楊乾 20101211 低碳生活部落格


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2012年1月起 手機充電器全可通用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19日宣布,下月起新生產的手機,充電器將統一規格,未來國人不再麻煩,不用擔心不同手機要用不同的充電器。

目前國際組織規定,手機端接連接線一端的介面,必須符合USB micro-B規格,若無此規格,必須提供用戶轉接頭,讓該充電器也可使用在其他手機上。


下月起新手機充電器接頭需為USB micro-B規格。摘錄自2011年12月20日蘋果日報報導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life/20111220/101772

2011年12月19日 星期一

全國交通號誌燈改裝LED燈完成 每年可節省用電2.47億度

全國交通號誌燈改裝LED燈今年已完成 節電85%,年節省用電2.47億度 節能減碳新生活運動成效卓著

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

遠雄巨蛋 154億聯貸敲定

遠雄巨蛋 154億聯貸敲定:



摘錄自2011年11月15日經濟日報報導






遠雄巨蛋闖過第一關,敲定聯貸案。遠雄大巨蛋BOT案聯貸9日完成簽約,若經明(16)日台北市政府備查過關,銀行團即可開始撥款。


遠雄大巨蛋上周完成聯貸銀行團籌組並低調簽約,總金額154億元,授信期間15年期,授信利率依參考利率(中華郵政1年期定儲利率,目前約1.34%)加碼160個基本點(1個基本點是0.01個百分點),即加碼1.6個百分點,合計聯貸利率將超過3%,並約定利率不得低於2.95%。


遠雄大巨蛋融資聯貸籌組原訂7月中旬屆滿,經台北市政府給予遠雄四個月展延期後,明日屆滿。


據參貸銀行透露,銀行團已在上周簽約完畢,但為避免引起環保團體注意,銀行團配合遠雄巨蛋低調處理,未辦理公開簽約儀式也不發新聞稿。不過,第二關是,聯貸合約必須通過北市府備查,才能正式啟動。



遠雄大巨蛋聯貸案是由兆豐銀、國泰世華銀為主辦聯貸行,華南銀行、合作金庫銀行及土地銀行等為共同主辦銀行,第一銀行、台灣銀行、彰化銀行及台灣企銀等為參與聯貸行,八大泛公股行庫全部參與。




泰國大水消退 海洋生態恐受創

泰國大水消退 海洋生態恐受創:



摘錄自2011年11月16日法新社曼谷報導






泰國上百億立方公尺大水隨著猛烈洪災退去之際,專家警告,有數百萬的海洋生物可能成為這次洪水浩劫下個受害者。


泰國政府已警告泰國灣沿岸魚、貝類水產養殖業者嚴加防範,因為估計有100億立方公尺的大水將湧入海灣,大幅淡化鹹水。而挾帶農、工業汙染物的洪水恐造成長期影響,這些污染物更可能進入食物鏈。


曼谷朱拉隆功大學(Chulalongkorn University)海洋科學系助理教授普拉莫(Pramot Sojisuporn)表示,下個月會有大水灌進此區海灣,造成海水鹽度顯著下降,影響魚類及其他海洋動物。


「淡水對魚類的影響不會太過嚴重,但會衝擊泥土裡的生態,所以會導致貽貝、蛤蜊死亡。」

水產養殖,包含魚類、鳥蛤 、貽貝、蝦類、牡蠣、蛤蜊,是此海灣的經濟支柱之一;普拉莫表示,養殖業可能會因海水鹽度下降遭受嚴重衝擊。






泰國水患危機未除 恐爆發傳染病
http://e-info.org.tw/node/71720
來自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 - 環境新聞 賴品瑀 著
摘錄自2011年11月16日中國時報報導
泰國7月底因南部地區持續暴雨引發洪災,未處理的大量垃圾,使當地水質嚴重被汙染,易引起食物中毒;而未清除的積水及垃圾也造成蟲媒繁殖,產生登革熱、瘧疾等傳染病,外交部近期內對曼谷地區及部分府治旅遊警示燈號仍維持為「紅色」,提醒國人暫不宜前往。

依據國際監測資料,泰國東北地區淹水區域的坤敬府(Khon Kaen)已出現1例鉤端螺旋體病確診病例及20例疑似病例,中部地區的暖武里府(Nonthaburi)則接獲通報72例腹瀉個案,腹瀉個案經調查皆飲用過生水。

另從4個包括曼谷地區所取得的21件食物檢體,經檢驗發現食物受污染跡象,57件飲用水樣本中也有17件含有會造成腹瀉的病菌。

疾管局提醒,泰國水患危機仍未解除,洪災已嚴重污染水質,未來有可能爆發傳染病疫情。

豪雨釀災 全台農損高達4.1億

豪雨釀災 全台農損高達4.1億:



摘錄自2011年11月20日聯合晚報台北報導






大雨造成農業災情嚴重,截至20日中午的最新統計,全台農業損失金額已高達4億1285萬元;包括南部、東部的農作物被害面積已有1萬3575公頃,被害程度29%。其中以紅豆受災最為嚴重,被害面積3211公頃,損害程度達43%,金額損失達8195多萬元。


另外,水稻受創也很嚴重,二期水稻被害面積2863公頃,被害程度達24%,農業損失金額5806萬元居次。嘉義、雲林 、台南、高雄、屏東,以花東宜蘭的馬鈴薯、蘿蔔、番茄、花椰菜、洋香瓜、飼料玉米、落花生、青蔥及牛蒡等都有災情傳出,主要被害情形為倒伏、浸水、穗上發芽或水傷。


根據農委會統計,包括台中、台南、高雄、嘉義、宜蘭、花蓮、台東等12縣市都有農損災情,其中嘉義縣最為嚴重,被農委會列為提供農業低利貸款縣市。針對嘉義義縣青花椰菜、牛蒡、蘿蔔及馬鈴薯等4項單項作物,提供現金救助。


另提供高雄市紅豆、蘿蔔;屏東縣紅豆;台南蔬菜、洋香瓜、西瓜、芝麻;雲林馬鈴薯,以及嘉義白花椰菜、飼料玉米、青割玉米,以及台東二期水稻與杭菊提供專案補助。




生機渺茫 雲南礦難停止搜救

生機渺茫 雲南礦難停止搜救:



摘錄自2011年11月20日中央社報導






雲南省10日發生嚴重礦難,搜救10天後,官方因研判剩下8名礦工已無生還可能,將停止搜救,轉為搜尋工作。


中新社報導,雲南省曲靖市師宗「11.10」礦難事故救援指揮部20日召開記者會表示,經專家下井勘查,剩下8名礦工被困區域空間全被填滿,且瓦斯濃度高達55%以上。


指揮部表示,在這情況下判斷8人已無生還可能,且井下搜救環境惡劣,繼續施救無法確保救援人員安全,因此將停止搜救行動,轉入搜尋階段。


雲南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副局長湯忠明說,由於瓦斯濃度大,沒有充足氧氣,煤渣填滿巷道,缺少生存空間,加上沒有食物,被困礦工生還希望渺茫。




豪雨帶來災害驚人 農損已逾5億

豪雨帶來災害驚人 農損已逾5億:



摘錄自2011年11月21日中廣報導






豪雨成災,農業災損金額正式破5億!最新的統計數字是5億4821萬元。由於東部災情陸續回報,農作物總被害面積達1萬8千多公頃,以損害程度將近三成來計算,無收穫面積大約是5079公頃。紅豆是這次災損情況最慘重的,單項作物總災損金額就破了8千萬,農委會將盡快以專案核定對紅豆災損的補助。


二期水稻則有3千多公頃受災,其中不乏東部地區的良質米稻作,統計全台稻作損失金額7千多萬元,農委會也核准台東縣二期水稻的專案救助。另外,馬鈴薯、食用番茄、蘿蔔、釋迦、蔥、落花生等等,也都受到豪雨影響。


農委會指出,以各個縣市來看,嘉義縣是受災較重的地區,單縣災損突破1億元,其次雲林縣的8千多萬;屏東縣和台南市,災損金額各是7千多萬;台東縣災損金額5千多萬、花蓮縣災損金額4千多萬,宜蘭縣災損金額4千多萬。農委會今天也新增公告台東縣受災農戶可以辦理低利貸款,相關的補助及救助措施,農委會迅速實施,就怕在選情緊繃之際,農損災情會變成政治議題。




全台最高環保聖誕樹 11/26點亮

全台最高環保聖誕樹 11/26點亮:



摘錄自2011年11月21日中廣新聞網台北報導






再過一個月就是聖誕節,台北市公館水岸的超大聖誕樹,即將在十一月二十六號點亮,公館商圈也舉辦聖誕季活動,除了二十二公尺、五層樓高的聖誕樹,陪民眾過節,園區也會舉辦活動,而北市自來水處今年推出「家戶節水抽獎」及「優良節水社區評比輔導」,經過五個月激烈競爭,第一位節水百萬獎金得主,也會在二十六號揭曉。


台北市今年推動「家戶節水抽獎」及「優良節水社區評比輔導」,只要家戶節水比去年同期節省百分之十以上的,就可以報名抽獎,而這次參加「節水抽獎」的家戶一共有17765戶,報名參加評比的社區有165個。北市自來水事業處處長吳陽龍說,統計活動期間,台北市家戶節水的成效,發現已經節省了18萬8千7百83噸,成效相當不錯,而報名節水的民眾,可以參加抽獎,最高獎金為獨得100萬元,為史上最高的獎金,而第一位節水百萬獎金得主,將在十一月二十六號抽出。至於公館水岸的超大環保聖誕樹,也將在十一月二十六號下午四點點亮,處長吳陽龍說,這個超大環保聖誕樹有二十二公尺高,為全台最高的環保聖誕樹,點亮之後,將成為公館商圈最亮的聖誕地標。


台北市自來水事業處表示,公館水岸最高的聖誕樹點亮之後,周邊也會舉辦聖誕季活動,會結合弱勢團體,推出入園優惠,民眾只要提供五張發票,就可以抵一張入園門票,免費入園,而募得的發票、義賣經費,會捐給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另外12月17號也舉辦聖誕花展,以聖誕紅為主題,搭配四季草花,裝飾可愛的南瓜車等,讓民眾感受聖誕氣氛,當晚也有新生代歌手的音樂會,至於聖誕季的重頭戲,則會在12月24號舉辦百人傳佳音聖誕音樂會,當天活動從下午三點開始,也會舉辦社福團體舉辦親子園遊會。




西西里島山洪爆發 1天連奪4命

西西里島山洪爆發 1天連奪4命:



摘錄自2011年11月23日TVBS報導






義大利飽受天災之苦,西西里島西北部,23日降下驚人豪雨,導致河水暴漲,山區還引發土石流。


整條街道已經變成湍急河道,混濁的泥水,不斷向前流去,民眾根本來不及反應,只能眼睜睜看著車子,被洪水沖走,大雨來得又急又快,民眾說才短短幾小時,水位就立刻暴漲。


豪雨引發的土石流,摧毀了好幾棟房子,1天下來,至少造成4人死亡,義大利最近水患不斷,連續幾個星期,已經奪走至少20條人命。




嘉市啟用節能垃圾車 年省8萬油費

嘉市啟用節能垃圾車 年省8萬油費:



摘錄自2011年11月27日聯合報嘉義報導






環保署與嘉義市政府26日在原台灣燈會場地舉辦「垃圾收運安全演練及車輛更新節能觀摩活動」,環保署長沈世宏與立委江義雄、市長黃敏惠共同剪綵,啟用全國第一部蓄壓式複合動力節能垃圾車,將在嘉義市服務,象徵低碳垃圾清運新紀元來臨。


因垃圾清運車輛起停頻繁且重複加減速,耗油並增加廢氣排放,環保署今年8月引進德國Bosch Rexroth公司研發的液壓再生煞車系統,加裝到原有垃圾車上,改裝成蓄壓式複合動力節能垃圾車,昨天啟用,利用油壓系統儲存煞車減速時浪費的動能,再生轉換為下一次車輛起步的動能,節能減碳效益達1成5到2成5,可年省約5萬至8萬元的油料費,更減少7.7公噸以上二氧化碳排放。




澳洲暴雨成災 大水淹沒農業城

澳洲暴雨成災 大水淹沒農業城:



摘錄自2011年11月28日民視報導






澳洲新南威爾斯省這兩天因為暴雨侵襲,使得河道氾濫,大水滿地淹,26日,一名3歲男童甚至意外遭大水捲進排水溝,不幸罹難,而農業重鎮摩里及近2000名居民被迫與世隔絕,時間預計將達一星期。


從直升機上鳥瞰,觸目所及,除了黃泥巴水還是黃泥巴水,裸露的房屋屋頂和轎車,讓人看了無奈,27日,因為大雨不斷,使澳洲新南威爾斯省的幾條河道大氾濫,洪水四處蔓延,中斷交通要道,農業重鎮摩里及近2000多名居民,也被迫與世隔絕。


大水淹到家門口,民眾還在堆沙包,但,屋破偏逢連夜雨,摩里市外的葛拉鎮,河道旁的堤防竟在這個節骨眼上開口笑,滾滾水流不斷冒出,潰堤危機就在眼前,當局預估,當地時間27日晚間,河水水位可能上升到10公尺,屆時可能會再度氾濫並波及周遭地區。


雪上加霜的是,氣象部門卻警告,這大雨天氣還沒完,新南威爾斯的災民,未來一週,可能得持續泡在水裡面。




動畫《吃電怪物》幽默談暖化 奪國際大獎

動畫《吃電怪物》幽默談暖化 奪國際大獎:



摘錄自2011年11月29日蘋果日報報導






崑山科技大學應屆畢業生創作的動畫短片《吃電怪物》,描述地球暖化加速北極融冰,失去家園的小北極熊因而進入城市破壞燈泡,具創意的故事勇奪今年台灣國際學生創意設計大賽年度大獎。


今年六月才從崑山科大畢業的楊書府等八人,耗時一年製作的畢業專題《吃電怪物》,將競賽年度大獎留在台灣。該部動畫短片描述小北極熊因暖化失去棲息地,將悲傷轉為憤怒,偽裝成黑熊,拿著鐵鎚進入城市大肆破壞燈泡,以為只要除掉耗電燈泡,就能回復原有居住環境;最後城市雖陷入黑暗,但環境已無法挽回,小北極熊只能看著浮在海上的同伴屍體獨自傷心。


評審團盛讚《吃電怪物》原創性強、完整性高,並以獨特方式討論地球暖化議題,因此頒給年度大獎。該動畫短片之前也入圍德國柏林短片影展、法國龐畢度動畫展等國際知名動畫展。


《吃電怪物》製作團隊組長楊書府說,先以幽默方式呈現嚴肅的暖化議題,結局則沉重,反映出情緒落差,盼觀眾將心比心,不要再當地球暖化的加害者。




艾菲爾鐵塔將變綠 碳排新典範

艾菲爾鐵塔將變綠 碳排新典範:



摘錄自2011年11月30日中央社報導






巴黎艾菲爾鐵塔明年起將被60萬株植物覆蓋,吸收的二氧化碳量比排放的還多,成為碳排正效應環保新典範。


報導指出,新計畫自2012年6月開始動工,整體視覺印象要讓綠色植物像是從鐵塔腳下向上攀升。綠植物覆蓋鐵塔將持續到2016年。


報導指出,這項計畫總經費7200萬歐元(約新台幣29億元),用意在展示環保永續發展的重要性。


除了在艾菲爾鐵塔上覆蓋60萬株植物,周圍地面上還將加種600棵樹。計算鐵塔排碳量為84.2噸,吸碳量可達87.8噸,發揮碳排正效應。




2010天災 巴基斯坦最慘重

2010天災 巴基斯坦最慘重:



摘錄自2011年11月30日法新社報導






根據30日在南非德班發布的「氣候風險指數」,在受到極端氣候事件影響最慘重的國家中,巴基斯坦、瓜地馬拉與哥倫比亞為2010年排名的前3名。


不過,報告指出,在20年期間內,受害最大的是孟加拉、緬甸與宏都拉斯。這份報告是趁著德班的聯合國氣候會議之便發布。


氣候風險指數由歐洲非政府組織「德國監測」(Germanwatch)編撰,是每年都會發布的指標,說明哪些國家最需要加強對洪水、乾旱與熱浪的防禦,聯合國氣候科學家表示,這些災難在本世紀會變得更加嚴重。


德國監測表示,巴基斯坦2010年發生巴國史上最嚴重水災,波及全國121個區域之中的84區。瓜地馬拉遭到颶風肆虐,哥倫比亞發生洪災。


俄羅斯排名第4,7月發生的熱浪導致大片森林起火,間接造成5萬5000人死亡。




UN:暖化加劇 地球恐受害

UN:暖化加劇 地球恐受害:



摘錄自2011年11月30日法新社報導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30日表示,在過去15年中,其中13年是史上最溫暖的年份。


WMO在氣候趨勢與極端天氣事件年度報告中指出,2011年更是並列史上最熱10年(2002-2011)中最熱的一年。這項報告發表於在南非德班(Durban)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論壇。


WMO祕書長賈侯(Michel Jarraud)在聲明中提到:「我們的測量方式十足可信,並且確實證明了人類活動正導致全球暖化。」他並說,政策制定者應該留意這些研究發現。


賈侯表示:「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已經創新高,並且正飛快接近會導致全球平均溫度上升攝氏2到2.4度的水平。」


科學家認為,全球平均溫度若上升超過攝氏2度,恐將對陸地與海洋帶來極為深遠且無法逆轉的改變。




全球最適宜居住城市 維也納3連冠 台北第85名

全球最適宜居住城市 維也納3連冠 台北第85名:



摘錄自2011年12月01日星洲日報報導






美國諮詢及投資服務公司美世(Mercer)週二公佈了全球221個城市的生活質量排名。美世每年根據政治、經濟、社會治安、公共交通、有無自然災害等39項指標對各城市進行調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因擁有極好的基礎建設,包括充實的學校教育資源、遍佈市內的公交系統、廣闊的腳踏車網、華麗的建築與公園,還有安全的街道與良好的公共健康服務,且政治穩定,嚴重犯罪極為罕見,連續3年蟬聯榜首成為是全球生活質量最高、最宜居的城市。


亞洲城市排名低,主因是政治社會不穩定、天災多、基礎建設差;亞洲排名為新加坡(25)、東京(46)、橫濱及神戶(49)、大阪(57)、名古屋(60)、香港(70)、吉隆坡(76)、首爾(80)及排名85的台北。




糧農組織採用衛星遙感調查全球森林變化

糧農組織採用衛星遙感調查全球森林變化:



摘錄自2011年11月30日聯合國新聞報導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11月30日公佈的一項最新衛星遙感調查提供了更加準確的世界森林變化信息,此調查涵蓋三個時間點,即1990年、2000年和2005年。此調查結果顯示,2005年世界森林總面積為36.9億公頃,佔全球陸地面積的30%,並表明在1990-2005年期間,世界毀林速度為年均1450萬公頃,主要原因是將熱帶森林轉為農業用地。在1990-2005年期間,全球範圍的森林面積淨損失較先前預估少,主要因為新增森林面積高於原先的估計。


根據調查,淨損失,即森林覆蓋損失面積減去植樹造林或自然擴展面積,總計為7290萬公頃。換句話說,在這15年中,地球平均每年失去490萬公頃森林,或每分鐘喪失近10公頃森林。新的數據還表明,森林的淨損失速度在加快,從1990-2000年期間的每年410萬公頃增至2000-2005年期間的每年640萬公頃。在1990-2005年期間,擁有世界森林面積近一半的熱帶地區森林損失最為顯著。這一地區在1990-2005年之間的淨損失為平均每年690萬公頃。在同一時期,林地被轉為其他未說明用途的比例最高的區域是南美洲,其次是非洲。亞洲是唯一顯示出同期林地使用面積出現淨增長的區域。




世界氣象組織:2011年是有記錄以來出現反聖嬰現象的最暖年

世界氣象組織:2011年是有記錄以來出現反聖嬰現象的最暖年:



摘錄自2011年11月29日聯合國新聞報導






世界氣象組織11月29日在瑞士日內瓦總部以及南非德班氣候大會上同時發布了一份有關全球氣候狀況的全新年度報告。儘管今年出現反聖嬰現象,今年前十個月的全球海面和地表平均溫度為14.4°C,是自1850年有記錄以來的第十高,溫度高於以往任何一個出現反聖嬰現象的年份。通常情況下,在出現反聖嬰現象的年份,其平均氣溫應比正常年份低 0.1°C左右。然而在2011年全球多數地區的氣溫都普遍高於往常;在俄羅斯北部,今年前十個月的氣溫比長期平均值高 4°C;中美洲地區也經歷了140年以來最熱的一年。此外,今年北極海冰面積也遠低於正常水平。截至9月初,北極海冰面積為 433 萬平方公里,比1979年至2000年的同期平均值低35%,僅比2007年的歷史最低紀錄稍高。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米歇爾•雅羅表示,有充分證據表明全球氣候正在變暖,而這完全是由人類活動所造成的。他並呼籲德班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各方代表遵守「共同但有區別責任」的原則,並切實肩負起各自的責任,為共同有效應對氣候變化挑戰而達成全面性的國際協定。

 




小家電才是電老虎:耗電量不亞於大家電

小家電才是電老虎:耗電量不亞於大家電:



摘錄自2011年12月2日中華工商時報報導






隨著家電節能惠民政策的推進,不少消費者在選購空調、冰箱、洗衣機等大件家電時,會關注其能耗等級​​,購買更節能的家電產品。但其實,小家電的耗電量絲毫不亞於大家電,一台電磁爐的年均耗電量絕不比一台洗衣機少,一台飲水機的日耗電量相當於一台電視機,一隻電子鍋兩餐能耗大於一台節能冰箱。如果比較單位時間耗電量,不少小家電的耗電能力甚至遠超大家電。在家電環保消費浪潮中,小家電的能耗問題卻在很多時候被忽略掉了。


節能的概念大多聚焦在空調、冰箱等大家電產品上,小家電產品卻鮮見這類宣傳。銷售人員在推薦小家電產品時,也不像賣大家電那樣將低碳掛在嘴邊。實際走訪各個賣場,不是所有的家電產品都貼有能效標識,像冰箱、空調、洗衣機等大家電在顯著的位置都貼上了「中國能效標識」的標籤,並詳細標註了家電的耗能情況,一些電風扇、電磁爐有些有標識有些則沒有,而電子鍋、電壓力鍋、空調扇等均沒有能效標識。消費者在選購時,也只能憑感覺和愛好做出決定,不像買大件家電產品那麼輕鬆,產品能耗一目了然。


業內人士表示,熱水器、電磁爐、電子鍋等能耗標識還未被重視,加上小家電種類繁多,相當一部分能耗標識還未實施,給消費者選購帶來一定難度。一位小家電促銷員表示,對於小家電的能耗問題,許多人​​並不關注,所以他們在推薦產品時也一般很少將節能環保當做促銷因素,而是更多地順應消費者的心理,側重功能、質量、價格和品牌方面的介紹。


業內人士指出,相比大家電,小家電能耗問題更加突出,長期以來一直被忽視。製造企業一直以來都重視對產品質量的控制,但對產品能效以及售後服務等產業鏈後端的內容不夠重視。企業偏重對產品原材料的節約,而對消費者使用成本(如耗電量)則考慮不多。因此,專業人士提醒消費者,在挑選相關小家電產品時,一定要看清產品外貼的能效標識,盡可能選購高能效產品。當然,在購買一些目前國家仍沒有強制要求粘貼能效標識的小家電產品時,還應了解清楚產品的各項參數,別被低價或時尚設計蒙了眼。




2040年全球氣溫恐上升2度 加大物種滅絕風險

2040年全球氣溫恐上升2度 加大物種滅絕風險:



摘錄自2011年12月5日新華報導






英國雷丁大學和牛津大學等研究小組近日發表論文指出,如果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繼續大幅增加,那麼到2040年,全球平均氣溫或將較工業革命前上升超過2攝氏度。


氣溫上升2度將使全球變暖的危害加大,引發大規模缺水、珊瑚白化和物種滅絕風險上升等問題,導致生態係統受到破壞。據稱,亞歐大陸北部等地區的氣溫或將于本世紀20年代上升2攝氏度。全球平均氣溫在本世紀80年代可能上升超過3攝氏度。


《京都議定書》規定的國際性全球變暖對策目標2012年到期後,2013年起將面臨沒有減排義務的局面。該論文認為採取全球變暖對策刻不容緩,預計將給在南非德班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7次締約方會議(COP17)帶來影響。


該研究小組稱,雖然面臨氣溫可能將上升2攝氏度的狀況,但是如果大幅減排,就可以將變暖的時間推後,為採取對策贏得時間。




活絡台9線 蘇花改101年動工

活絡台9線 蘇花改101年動工:



摘錄自2011年12月8日台灣醒報台北報導






爭議20年的蘇花改工程預計101年2月農曆春節前後動工,2017年全線通車。交通部8日也在行政院院會報告進度,交通部表示,蘇花改完工後,可提供花東地區安全的聯外公路、活化原台9線、促進區域均衡發展。為保用路人安全,行政院長吳敦義也指示,應落實各項緊急標示和監測。




美國最新研究 二氧化碳不影響暖化速度

美國最新研究 二氧化碳不影響暖化速度: 美國最新研究 二氧化碳不影響暖化速度



新頭殼newtalk 2011.11.25 柯昱安/綜合報導

根據法新社報導指出,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U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於美國時間24日在最新出版的《科學》雜誌(Science)中公佈最新研究指出,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寡對全球暖化速度的影響並不會太嚴重,此結果也顛覆了一般人認為二氧化碳會造成地球暖化的認知。

先前,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才發表報告,認為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影響,但現在隨即被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所推翻。

研究作者Andreas Schmittner指出,過去研究多半只觀察1850年後的氣候變化,並未考量遠古時期的氣候,因此,研究容易失真。

Schmittner表示,在重建2萬1千年前末次冰期鼎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海洋與陸地的表面溫度後,透過這些數據與該時期的氣候模型相互比較,以及考慮冰河、鑽探、海床沉積物等其他因素。結果發現,當時的海洋溫度與現在差距不大。若研究的古氣候限制能套用於未來情況,Schmittner推測,發生極端氣候變遷的機率會比預期低。

但研究人員也強調,當時的地球環境與現今仍有差異。當時北美與北歐冰層較厚,同時,植物也不一樣,海平面比較低且空氣中塵埃較多。他們認為,即使海洋表面溫度變化相當小,仍會對中高海拔的地方的氣候有明顯影響。

溫室氣體濃度 去年創歷史新高

溫室氣體濃度 去年創歷史新高: 溫室氣體濃度 去年創歷史新高



作者: NewTalk 新頭殼 | 新頭殼 – 2011年11月22日 下午7:35

新頭殼newtalk 2011.11.22 柯昱安/綜合報導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21日發布了年度「溫室氣體報告」,其中指出,2010年的地球溫室氣體濃度為1750年工業化時代開始以來的新高,這些溫室氣體將會在大氣中存留數十年,造成全球暖化情形惡化。

世界氣象組織指出,2010年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比前一年增加2.3ppm,達到389ppm,創下歷史新高。其中增加幅度更高於1990年代的年平均增長1.5ppm,以及近10年的年平均增長2.0ppm。

報告更指出,受到大量使用石化材料、砍伐森林和改變土地用途,自1750年工業化時代以來,二氧化碳於大氣中的濃度已成長高達39%。而地球暖化氣體中,就有64%來自二氧化碳。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賈侯(Michel Jarraud)強調,就算現在起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量,但溫室氣體還是會存在於大氣中長達數十年,嚴重影響全球的居住環境。因此,節能減碳避免地球溫度持續上升,將是人類目前的當務之急。

七十億人與一兆棵樹

七十億人與一兆棵樹:



作者:邱育慈(自由撰稿記者)






圖/芬克拜納與好萊塢影星哈里遜福特合拍「別說了,種樹吧!」海報。(引用自活動網站)今年 (2011年)是國際森林年,10月底,全球人口突破了70億,距離60億大關只不過短短12年。這段期間,糧食危機升高,環境災難頻傳,氣候談判效果不 彰,種種警訊正預示著現在的小孩以及未來好幾個世代勢必面臨壓力極大的未來,在缺糧缺水的擁擠脆弱星球上為生命存活而奮戰。


剛滿14歲 的德國小孩芬克拜納(Felix Finkbeiner)已經為此擔心了許多年。9歲時在課堂上學習了光合作用之後,他就決定要發起種樹運動,希望解決全球碳排放問題。起初想,至少要在德國種上100萬棵樹,三年後,在數國的協助下,這目標達成了。目前他是植樹救地球(Plant for the planet)的組織領導者,帶著超過 70個國家有相同理念的小朋友在各地號召更多同伴。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協助下,到今年底,他們與其他合作伙伴的種樹成績將達140億棵,而 最終目標是在2022年達到一兆棵。


大人們總是談論太多 行動太少


10月22日,芬克拜納來到義大利北部的庫內奧(Cuneo)小鎮,在非營利組織「綠諧(Greenaccord)」主辦的「人類創建未來(People Building Future)」國際會議中,大聲呼籲所有小孩加入種樹行列,因為大人們總是談論太多,行動太少。他說:「大人們對未來似乎只考慮二、三十年或四十年。但 是到了西元2100年,我們現在的許多小孩可能都還活著呢。」


芬克拜納生於1997年10月,當時全球人口剛超過59億。那年,大人們的氣候談判恰進入制訂京都議定書的關鍵期。後來的幾年裡,部分國家自身利益擺優先,不樂意分攤全球減碳責任。芬克拜納體認到,光是談論氣候危機並不能阻擋冰山融化,或者雨林消失。


芬克拜納說,在肯亞發起綠帶(Green Belt Movement)運動的馬塔伊(Wangari Maathai)女士,30年間在13國家推動種植了3000萬棵樹以上,她的精神啟發了許多小朋友。雖然這位200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在今年9月底辭世, 享年71歲,但她數十載堅持種樹拯救地球的精神卻已廣為傳承。芬克拜納說,很多響應推動種樹的小朋友,最初是想拯救棲地逐漸消失的北極熊,後來才發現他們 其實正在拯救自己的未來。他說:「我們體認到,唯有繼續種樹,才可維繫家族樹(family tree; 族譜)的生命!」


為了突顯種樹的急迫性,小朋友也用與大人物合影的方式進行宣傳,在很多重要場合,他們墊起腳尖伸長手臂去摀住重要人士的嘴巴,相片一律配上標語:「別說了,種樹吧!(Stop talking. Start planting.)」近年來,每次全球氣候談判會場外,他們或宣傳或抗議,順便邀請各界一同種樹。


芬克拜納強調他們對此議題的認真投入:「我們小孩看世界的眼光,絕對與大人不同!」他還提醒在場的媒體說,義大利得在2022年前新種植80億棵樹,才可 以協助達成全球一兆棵的目標。屆時,這一兆棵樹將成為可吸捕住100億噸二氧化碳的碳槽。那天在庫內奧,芬克拜納立刻展開行動,帶著該組織剛翻譯完成的義大利文版《一樹接一樹》(Albero per Albero),去小鎮的戲院號召400多位義大利小朋友,一起到附近的公園種樹。他說,「下個月我們會帶領更多小朋友去南非德班的氣候變化會議抗議!」


全球人口突破70億 小朋友需要世代正義


國際氣候談判的牛步與減碳成效不彰,不僅讓小朋友失望,也令許多環保團體挫折。在庫內奧這場以「媒體、民主與永續性(Media, Democracy and Sustainability)」為主題的「人類創建未來(People Building Future)」國際會議中,來自華府的看守世界研究中心(Worldwatch Institute)主席恩格曼(Robert Engelman)表示,京都議定書減碳成效不能說沒有,但仍不達預期。而美國抵制該協議,許多美國環保團體認為簡直是國際環境議題的丟臉紀錄。即使對現 任政府的氣候相關政策改革,恩格曼也表明他期待不高。


在全球人口突破70億關卡的時刻,看守世界研究中心預估80億人的擁擠窘境將在不遠的12年之後到來。而人們此刻能做點什麼?恩格曼提出了兩個減緩人口爆炸的壓力的策略。 首先是尊重女性懷孕的意願,相關統計顯示五分之二的受孕並非出於自願。他曾研究發現,若能確保女性懷孕自主權,全球人口高峰可能在2050年之前就達到, 繼而下降。第二個能做的,是大家共同努力減少資源消耗與遏止食物浪費。畢竟,對全球十億挨餓人口來說,浪費食物簡直就是剝奪了餵養他們的現成資源。


全球人口破70億已被廣泛討論關注。英國《衛報》網站刊登的圖象化聯合國人口資料呈現全球各國人口的消長趨勢。從這個互動網頁中可以看出,經濟成長中的印度,人口要到2060年才下降;許多非洲國家人口持續到2100年都還在升高;但少子化的台灣,人口極大值將在2015年出現,之後便一路下滑;而德國人口更是早從2005年就開始下降了。


在這相互關連的全球命運共同體中,儘管國情不同,對氣候環境危機卻都無可迴避。此刻,大人們交付給未來世代一個七十億人口的壓力鍋,而小孩們卻早已讓人心疼地開始努力地去實現一兆棵樹許諾的清明未來。


【相關影片】芬克拜納受邀於TEDxRedmond上發表演講



※芬克拜納於義大利庫內奧會議期間,接受媒體採訪 (本文作者側拍)。









【參考資料】

※ 兒童環保倡議行動「別說了,種樹吧!」(Stop talking. Start planting.)

※ 義大利文版《一樹接一樹》(Albero per Albero)

※ 英文版《一樹接一樹》(Tree by Tree)及其他語版

※ 美國看守世界研究中心對人口爆炸現況,所提出的永續策略

圖象化聯合國之人口資料

※ 想知道自己出生時的全球人口數嗎? BBC網站可查詢


※ 本文轉載自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




2011 依然未知的高科技汙染(一)

2011 依然未知的高科技汙染(一):



「環境報導」2011年11月24日桃園訊,朱淑娟報導






霄裡溪(照片來源:公共電視我們的島)連續幾天的大雨終於停了,遠山在還沒完全散去的水氣中時而現出光影,光影綿延處廣大平整的稻穗已彎了腰,隨風擺動。雨後的霄裡溪沿岸美得像一幅畫。


「右手邊是友達,左手邊是華映。」新埔愛鄉協進會理事長陳金進張開雙臂,指著遠方兩座山頭上各自佔據的城堡。順著城堡看下去,是新埔人的母親之河霄裡溪,甲類水體的河水灌溉上千公頃農田,也是三萬新埔居民生活的水源頭。


自從友達、華映兩家工廠2001年到桃園縣設廠,並將工業廢水排入位於新竹縣的霄裡溪後,溪水爆增近一倍,接著有米驗出汞含量超標;原本取水養殖的鯉魚種苗場數度出現死魚,如今已不敢再用;茶莊老闆娘出現異常的過敏、失眠、喉嚨痛等症狀,如今茶莊呈半停業狀態,因為一半時間都在往返醫院。


茶莊老闆娘本來在廣源記圳旁打一口淺井,921地震後地質變化,廣源記圳的水滲到井裏,發現只要河沒水,她的井就沒水。後來有學者幫忙檢驗井水發現鈉、磷太高,才改用泉水。「我本來以為是身體不好或太累了,後來發現不對,是我的水喝太多。」之前有鄰居叫她不要再喝井水,但她想家中裝了濾水器,還有什麼好怕的,後來問了濾水器公司,才知道原來無法過濾重金屬。


她的情況是這裏最嚴重的,懷疑因為開茶莊的關係,每天煮水的時間很長,水中的銦可能蒸發在空氣中而吸入,她一邊出示家中生鏽的熱水瓶、鍋子,一邊問:「我的喉嚨都看不好,是不是跟這些鍋子一樣也生鏽了…」


廠商排放的廢水究竟含有什麼?廠商不必告訴民眾、當然也不曾檢驗,等到發現居民或作物或環境有了異狀,政府才開始試著找問題,甚至查出兩家公司民國85年通過環評審查時,原承諾廢水放流口應設在飲用水取水口下方,卻違反承諾,就在霄裡溪下游、鳳山溪匯流處有一飲用水取水口,供新埔鎮三萬居民生活用水,多年來都取到從上游一路流下的工業廢水。


事後相關政府補救措施是發文「請居民不要直接飲用溪水」;或是開專家會議「建議」廢水應該改排到別的河川,然而廢水沒人要,改排案如今還在縣與縣的戰爭中沒有定論。另外,驗出水質中含有銦、鉬,環保署在98年11月將這兩物質納入飲用水水質標準。而就在幾天前,兩戶居民的水井驗出超標的銦、鉬,已優先幫這兩戶接自來水,門前挖路埋管的柏油還黑亮鮮明。


2011年 霄裡溪


然而兩家公司明顯有問題的廢水,卻無法從源頭管制,不必停工、反正總有河川可排,至於排到那不關業者的事,政府總是會幫著喬出辦法。


陳金進站在最近廠區可看到的廢水排放口、海拔280公尺的地方,「這裏是廢水起源地,飲用水已有200多年歷史,業者把高濃度含重金屬的水載走後,水變得比較乾淨,魚有一點復育,但水中的導電度還有1000多。」


落後30年的高科技汙染防治


霄裡溪事件發生在20世紀的台灣,距離台灣發展高科技已30多年,距離國際關注高科技廢水、廢棄物汙染問題也至少超過30年。從霄裡溪個案可以看出台灣高科技汙染的縮影,而且令人震驚的是,直到2011年的今天,對於如何面對高科技汙染,政府、法令、人民還有許多無法突破的侷限。


政大公共行政系副教授杜文苓表示,很多科學園區都有水、空氣汙染排放問題,無塵衣能不能保護員工、清澈的水中究竟有多少汙染,因為資訊不足,大家都用猜的,然而工廠內外都面臨了汙染暴露的嚴重問題。


「責任科技國際運動」(International Campaign for Responsible Technology, ICRT)總召集人及「電子回收聯盟」(Electronics TakeBack Coalition)執委會主席Ted Smith、韓國勞工安全及健康中心研究員(Korea Institute Of Labor Safety & Health, KILSH)Jeong-Ok Kong,23日也來到霄裡溪。



社區的知情權


Ted Smith提到,矽谷發展跟台灣很像,第一次發現電子業並非乾淨產業是從職業傷害開始。1981年矽谷有地下水汙染,有公衛學者發現電子業使用物質可能引發癌症、生殖問題,1986年也陸續有公司發現員工有較高比例生育問題,這些都促成後續各界希望找出問題的動機。


然而科技業使用物質變化快,對於這些物質的了解、以及風險所知有限,許多有害物質更未在環境法規內規範。1980年代矽谷社區居民飽受地下水汙染迫害,即倡議通過「社區知情法案」,要求企業揭露製程中化學物質的性質、使用量。


另外,科技業是一個全球的產業,品牌商把零組件委託其他國家,例如亞洲的中國、台灣、韓國做為全球供應鍵商,一旦被發現產品使用物質有危害,品牌商都推說不知道供應商用了什麼物質,未來必須要求品牌商負起責任,要知道供應商用了什麼物質、這些物質對環境造成什麼風險,然後要揭露。


汙染控制從源頭


Ted Smith指出,電子產品從鑛物粹取到變成電子垃圾,有毒物質存在於整個生命周期中,如果能從源頭就去除有毒物質,就不必擔憂毒物問題,未來要做到不只汙染防治,而是汙染控制,而且資訊必須要透明。 (系列報導,未完待續)








※ 本文同步刊載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GMO不可靠 氣候變遷下飲食習慣決勝負

GMO不可靠 氣候變遷下飲食習慣決勝負:



本報2011年12月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主婦聯盟以及幾個團體積極推動無基改農區。(圖:主婦聯盟基金會)核能和基因改造並列20世紀兩大爭議科技,在核能議題沸沸揚揚的台灣,大眾對基改議題卻是一知半解。當人類一窩蜂投入減碳行列之際,台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所長葉欣誠指出,GMO(基因改造有機體)食物對人類的影響更需關心,「人類毀滅可能導因於GMO!」


很多人不知道基改作物的存在,但我們每天早餐喝的豆漿,10之9.9都是基改大豆做成的。台灣大多數未標示的食物都是基因改造作物。葉欣誠2日在「基因改造科技與食品安全論壇」,以「氣候變遷與糧食安全」為題,說明基因改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他說,基改食物的出現是個悲劇。


25年前出現的GMO食品,大家都以為可以挽救糧食危機,然而20年來,糧食危機仍然存在,而基改作物造成不可逆的生態危機已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現在只能減緩傷害。」葉欣誠說。


全球暖化對許多事情造成影響,糧食減產是其中之一,因此研究抗蟲、抗熱的基改作物似乎可行。


Lester R. Brown曾以「衰敗的國家」一詞來形容連自己的人民都養不活的國家。氣候變遷導致表土流失、水資源匱乏以及氣溫上升,是糧食短缺的主因,也是讓國家步入衰敗的原因。隨著全球暖化和其他議題的惡化,衰敗的國家為了解決糧食問題而導入基改食物,看似短期內能解決問題,放長遠來看,不但無法解決問題,反而造成更嚴重的生態及糧食危機。基因改造的原理是把DNA序列重新排列,這原是一種調適策略,不見得是好的,雖然解決一個問題卻製造十幾個問題。


改變飲食習慣,減少糧荒衝擊。研究指出,未來40年,要餵飽全球人口得需增產7成的糧食。其實糧食增產的背後,有些因素是可以改善的。葉欣誠舉以玉米餵豬為例,一開始是為了解決過產的問題而用來餵豬,現在逐漸成為習慣。因此演變成美國80%玉米用來餵豬,20%出口。餵豬的品種和台灣人吃的玉米是相同的,如此糧食錯置,原本可以改變的。


類似的情況還有把可以吃的東西拿去做生質燃料,為了讓汽車跑得動的玉米,甚至可以餵飽一個國家,因此使用生質燃料成了道德議題。目前對於生質燃料的研究已經到了第二、三代,過程中也反省了這個道德面向。


不健康的飲食是GMO崛起的主因,過度吃肉,使得一部分原來可以餵食人類的糧食,用來餵食經濟動物,因此表面上看起來糧食不足,必須仰賴GMO作物。在GMO市場邏輯下,穀物和蔬果生產量持續上升,價格卻升高;肉類和乳製品產量上升,價格相對持平;世界上很多國家肉類和乳製品成為窮人的食物,反而買不起蔬菜和穀類。


GMO利用各種不同的基因交互使用,產生各種超級作物,雖然短期可解決病蟲害、灌溉用水,產能不足等問題,但長期後果包括身體過敏,連吃馬鈴薯也過敏,因為可能有鮭魚的基因;生態系統失去自然平衡,生物抗藥性增加,以及不可預期的災難。


生態系崩解很大的原因來自GMO,基改種子透過不同方式滲透到各個國家去,變成超級雜草,強勢無解。


而GMO種子的獨斷也讓全世界的種子集中在5大公司手中,號稱全世界最大的種苗商孟山都更透過基改種子控制國家的政治經濟面。


葉欣誠指出,面對人口急遽增加以及氣候變遷的挑戰,唯有飲食習慣改變才能解決問題。此外,增加農地以及改善農耕技術,也是各國必須面對的功課。


葉欣誠解釋,世界上所有的能量都來自太陽,因為光合作用透過綠色植物把太陽轉換成能量。每個能量轉換的過程都會消耗一部分的能量,能直接利用食物是最好的方式,越能直接利用越有效率。例如,直接吃蘋果,和將蘋果拿來餵動物人類再去吃肉,相較之下,後者對於熱能的消耗更多,越容易造成全球暖化的效應。


攝影:陳品潔飲食習慣牽動糧食需求,傳統農業社會人類肉類吃的很少,但社會富裕,肉類的需求也增加。改變飲食和健康習慣是讓糧食的分配回歸永續的關鍵,不吃很多肉不是宗教的行為,而是永續社會的作法。


這場由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台灣大學種子研究室、綠色陣線協會4個團體所主辦的論壇,邀請了國內幾位重要的學者從社會面、健康風險討論基因改造作物的衝擊,也邀請幾位專家分享日本、中國的基改作物現況,並邀請綠色和平分享他們在全球反基改作物的經驗。


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表示,透過論壇的形式讓基因改造的概念得以澄清並創造對話的空間。目前台灣法令未允許種植基改作物,但基改食品卻早已充斥市場。郭華仁期待能實地走訪農田,找出種植基改作物的案例,以及針對未標示的基改食品持續監測,但限於經費,目前仍做不到。




低碳育兒運動

低碳育兒運動:



作者:張楊乾(台達電子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







圖:Serene的專屬澡盆,洗澡水可再利用。


把寶貝女兒Serene從香港接回來後,我內心裏其實一直很擔憂,女兒的能源使用習慣,可能會拉高全家的用電量。當然,重點其實不是Serene用了多少電,畢竟她才幾個月大,而是我和老婆為了照顧她,跟一般沒有小孩的頂客家庭(DINK)相比,可能會使用更多的能源。


養個嬰兒 碳排放大增


一個嬰兒的能耗有多少呢?從她每天一張眼,就得張羅熱開水準備泡奶,一天五餐至少就使用一度電。餵完奶又是能耗的開始,先得用熱水清洗奶瓶,然又得再用蒸瓶器消毒奶瓶;這些用電的加總,已經比每天用電腦約十二個小時的我,還要更耗能。


除了用電之外,不可重覆使用的嬰兒紙尿片,一天的需求大約就是六包,碳足跡也遠超過免洗筷的排碳量。而且Serene一旦便便所需的濕紙巾份量,也遠比我重感冒時所需的面紙數量多,屁屁清潔完紙巾往往已堆積成山。


此外,現在為了早晚接送她去褓姆家,原本已不太開車的我,也不得不每天都開著自家的瓦斯車,載著一家三口在公共運輸很發達的市中心,增加城市交通的碳排量。


其實有些環保專家的減碳論述,就已提出能否以不增加已開發國家人口,來作為減碳的方法之一;因為已開發國家新生兒的排碳量,其實是遠高於開發中國家。而國內像是台灣綠建築之父林憲德,或是綠色旅遊專家賴鵬智,也都能以堅持不增加地球的人口的方式減碳。


受限自己從大學時期,就希望能生個漂亮女兒的想法,我沒有辦法效法前輩們以絕育的方式,來對抗氣候變遷。女兒既然已經出生,現在也只得尋找低碳的育兒方式,來減少Serene的碳足跡。


為了知道該如何讓Serene的碳足跡降低,我聯絡了兩個在環保團體服務的朋友,尋求他們對於低碳育兒的意見。聽了他們的建議後,雖然我不是每樣都能學,但至少有些觀念上的刺激,而我們三個人的確算是挖空心思,讓寶貝們成為環保小公主或小王子,而不是養個自小依賴化石能源的小惡魔。


挖空心思 幫她愛地球


像環境資訊電子報的主編瑞祥,他的老婆泌乳量充分且穩定,光是因母乳哺育,他的小孩每餐所減少的食物里程,都比我女兒Serene少了至少半顆地球的距離。


然而,母乳雖既健康又環保,可惜的是,好像不是每位媽媽都有此天賦。像我親愛的老婆無論怎麼努力,一個小時仍只有20c.c.的量,作丈夫也不忍苛責,因為這件事我實在無法以身作則。


至於荒野保護協會保育部主任東漢,則是因為有一掛鐵打的好友,留給他小孩的二手衣物,大概可以穿到四歲,而各式搖籃及嬰兒床也是一應俱全。而他也曾為尿布問題作過市場研究,但至今還沒有在台灣找到像國外有獲得「搖籃到搖籃」認證,也就是可以全回收的尿布。


由於Serene有個愛幫女兒打扮的媽媽,即使二手衣服已足夠,但她媽仍會去買一些我認為很無聊,但我老婆認為很可愛的衣服。類似像是印上「Half mother, Half father」、或是「I am the Queen of daddy’s heart」之類的衣服,所以衣服上的減碳量,我家女兒也比不上東漢的Baby。


唯一我想Serene可以稍稍拿出來比較的,是她自出生開始,一半使用的尿片,是採用環保可重覆使用的布尿片。不過環保尿片清洗時,需使用到不少的水,於是我就把過往回收洗澡水的過程多了一道:回收水先拿來洗尿布,洗完的再來沖馬桶。


另外,我把自身回收洗澡水的精神,也發揮在Serene身上。我通常是把她放在廚房梳理檯裏洗,省去彎腰洗她的麻煩;而當她洗完澡後,我只要把梳理檯內的水桶裏的水盛出來,就又能再回收當成沖馬桶水,降低全家人的水足跡。


不過在交通運具上,我、瑞祥、東漢三人,都不約而同的比以往更常開車,或更常搭計程車。東漢現正掙扎要不要為了寶貝買車,瑞祥則認為小朋友只是暫時需要車,再大一點就不需私家車接送了。


Serene和其他兩位低碳寶貝相比,還有一點不太一樣,因為她現在才五個月大,但我已經因為工作的關係,帶她坐過高鐵三回,她也隨著我參訪過三棟綠建築。在綠色運具與綠色建築觀念的啟蒙上,我相信應該是比一般小孩來得早,也盼綠色的種籽能在她心裏發芽。


以上這些低碳育兒的努力,在我接到最新一期的電費單後,確認是沒有白費。我家一家三口團圓後的人均用電量,除下來是1.54度,只有全台2009年四到八月人均用電4.7度的三分之一。但是,隨著天氣愈來愈熱,隨時一身胖汗的Serene,顯然會比我更依賴冷氣,眼見夏天即將來到,我又得開始要為冷氣何時要開、何時要關的事情傷腦筋了。


其他還可能發展的低碳育兒項目,像是瑞祥建議只須用清水洗嬰兒就好,可以減少對沐浴時的碳排量。但是,因為我老覺得自己女兒全身汗臭味,所以暫時我仍戒不掉使用嬰兒沐浴精的習慣;還有之前曾聽說,在荷蘭有人回收嬰兒的便便作生質燃油,但我在台灣還沒有找到類似的廠商;而傳說中的可全回收紙尿片,東漢與我也都繼續地再尋找,讓寶貝們即使是便便,對地球的傷害也能少一點。


三個奶爸的低碳育兒經,又得展開新一輪的衝突、妥協與前進。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

※本文修改自「低碳育兒運動」一文,發表於綠雜誌第十一期




首座國家自然公園 壽山6日開園

首座國家自然公園 壽山6日開園:



本報2011年12月5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整理報導






柴山西海岸保有原始海岸線,以及豐富的軟硬底質生物生態系統。(圖:柴山會部落格)我國第一座國家自然公園─壽山國家自然公園計畫,經由2年多來各界的努力,於11月1日起公告生效,6日(二)上午將舉行開園典禮。


營建署透過資源調查、地方民意及NGO訪談、專家學者諮詢等方式,逐步建立將壽山規劃為國家自然公園之共識,同時推動國家公園法之修訂,終讓國家自然公園取得法源依據,創下全國由下而上催生國家自然公園之首例。


壽山地區因地扼台灣西南平原要塞位置,長期以來即為軍事管制重要基地,也因此雖位處高度開發的高雄市一隅,仍能保留一方蓊鬱林地,蘊育豐富的地質地形景觀與動、植物資源,包括高位珊瑚礁植物林相、台灣獼猴、石灰岩洞、鳥類及昆蟲等。


營建署表示,本區早年即為原住民平埔族生活空間,遺留有貝塚遺址等文化資產,彌足珍貴。這幾年來,當地民間團體倡議成立自然公園,在管理機制、遊憩活動規範都能徹底執法,避免因濫墾及濫建影響景觀品質、占用公地及水泥礦區採礦等行為,致使自然環境及文化史蹟面臨不可回復的破壞。


園區範圍涵蓋壽山、半屏山、龜山、左營舊城、打狗英國領事館及旗後山等,擁有豐富的生態體系及人文歷史遺跡。,目前設立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之專責單位作為現場經營管理,未來更將積極推動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的成立。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開園典禮將於壽山登山入口廣場舉行,典禮會場除了展示本公園資源特色外,也同時舉辦「國家公園聯合主題特展」,將展示墾丁、玉山、陽明山、太魯閣、雪霸、金門、東沙環礁與台江等8座國家公園富涵之獨特資源特色,讓國人得以了解台灣各個國家公園生態及人文特色。





2011年12月9日 星期五

【德班會議觀察】媒體為什麼不談氣候變遷?

第 17次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COP 17,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to the UN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正在南非德班召開。這次會議最新鮮的,不是下午六點的每日化石獎(Fossil of the Day),也不是非政府組織的倡議或抗議活動。我覺得比較有趣的邊會是,繼森林日、海洋日、高山日、溼地日接次舉辦之後,德班氣候高峰會議終於召開的Climate Communications Day,氣候溝通與傳播日。

2011年12月8日 星期四

2012氣候變遷績效指標 台灣排名微幅退步

國際環保團體日前發表「2012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Results 2012, CCPI 2012),針對58個受評比國家部門別溫室氣體排放趨勢、排放程度及氣候政策等三大面向進行評比,我國今年整體得分為49.0分,較前一年50.2分微幅降低1.2分,總排名第50名較去年降低3名。

氣候變遷專家:亞洲必須正視氣候災害

「亞洲城市正面臨海平面上升和嚴重乾旱的氣候威脅,政府必須提出整體的都市計劃來解決水源供應、水災、運輸和廢棄物等的問題。」亞洲開發銀行一名氣候變遷專家WooChong Um如此表示。

2011年12月1日 星期四

北極年終報告書:北極地區持續趨暖、轉綠

根據北極年終資料顯示,北極地區正進入有較暖和的空氣和水溫、減少的夏季海冰和雪量以及海洋化學物質的改變的狀態。北極熊和海象棲地雖減少但增加了鯨魚的捕食範圍讓北極擁有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