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活動之主辦單位為Internews - Earth Journalism Network(EJN)與國際環境與發展研究所(IIED),協辦單位則有,提供通訊軟硬體的HP和聯合國最主要的財務機構-世界銀行。與會者包括:記者、部落格版主、平面與數位媒體從業人員、學者專家等。討論媒體如何辦別氣候變遷資訊的可信度,以及如何與閱聽大眾溝通氣候變遷。
媒體為什麼不談氣候變遷,因為氣候變遷在八零年代初期被框架成科學爭辯,只有科學家(不,只有大氣科學家),才夠資格談氣候變遷。溫室效應、大氣中CO2濃度、氣候模擬、降尺度區域模式、雲化學、海氣交互作用,這些艱澀的科學術語使得氣候變遷的討論難以親近。
氣候變遷是全球現象,各地區的影響與因應對策也不盡相同。非洲的乾旱,亞洲感受不到,太平洋的熱帶氣旋,北歐難以體會。另一方面,氣候變遷也像是慢性疾病,長期積累而成,一時難以察覺。到底氣候是如何變遷,變熱還是變冷?如果是全球暖化,為什麼不少地區的去年冬天卻變得異常寒冷?同樣地,在討論氣候變遷幅度時,如果只關注全球地表均溫或年均降雨量,那根本無法解釋氣候異常。以台灣的2500公釐年均降雨量為例,多年來並無顯著變化,但降雨強度與降雨頻率卻越趨極端。
至於氣變遷的成因,人為影響與太陽活動一直是長期爭論的焦點。1988年,聯合國氣候變遷諮詢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成立,結合超過兩千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家,對氣候變遷的成因、影響與對應政策做出科學評估,並分別於1990,1995,2001,2007發表四次科學評估報告,為氣候談判提供科學依據。IPCC報告指出: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主要由於人類活動所造成,也就是說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燒煤、燒油和天然氣,以及因為清地伐林而破壞了森林固碳原有的碳匯功能,人為影響與太陽活動的爭論暫時得以歇息。
當天的討論由IIED的Mike Shanahan主持。其中北方的媒體記者質疑,長期以來,過多的氣候變遷報導,會不會造成大眾的彈性疲乏(fatigue),來自烏干達的記者Wambi Michael則認為非洲大陸長期以來遭受AIDS肆虐,這種世紀絕症幾乎和非洲畫上等號,AIDS的相關報導在非洲已造成閱聽疲乏,氣候變遷反而是個新興議題。來自奈及利亞的記者UgonmaCokey則建議以正面報導代替負面評論,媒體應該多發掘成功的適應案例,以社區為主,從生活周遭範例提升環境意識。氣候變遷也與公共衛生相連結,來自澳洲Climate and Health Alliance的Fiona Armstrong則表示個人健康也是氣候變遷的切入點,比如氣溫劇烈變化會引發心血管疾病,沙塵暴事件也會引起呼吸氣管疾病,關心個人健康的同時,也間接關注氣候變遷。
環境議題還可以透過專業或非專業的公民記者報導。在論壇中,我介紹了台灣目前興起的PeoPo公民新聞平台,主流媒體所忽視的議題,常常透過此途徑而得以浮現、討論並得到重視與回應,這股獨立報導的風潮為台灣媒體注入清新的力量。
EJN的執行長James Fahn表示:「It's time to bring all of this discussion together」。這七年來,EJN搭起了環境媒體與記者的平台,上千位的記者聚集並建構聯繫網絡。近四年來,資助並訓練150多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媒體工作者,使得南北的媒體差距得以越過鴻溝。我希望Climate Communications Day─氣候溝通與傳播日,明年能持續舉辦。
關於作者
李河清,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SUNY—Albany)政治學博士,長期投入環境政治、環境外交、環境安全等新興研究領域;規劃並推動科技與社會學程;參與氣候變遷政策網絡(COMPON)國際研究計畫,並持續出席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 COP 13 in Bali, 2007; COP 14 in Poznan, 2008,COP 15 in Copenhagen 2009, COP16 in Cancun 2010, 以及COP17 in Durban 2012。
文/李河清(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2011-12-09 02:08
http://blog.chinatimes.com/lowestc/archive/2011/12/09/1073552.html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